科学施肥润沃土校企农共话桑麻
上午九时,庐江千万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实践团队师生、万山红老师与二十余位当地农村承包经营大户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化学与化工学院韩效钊教授主讲的“科学施肥与土壤健康守护”专题课。

(图1韩效钊教授讲解液体肥料)
讲解伊始,韩教授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开篇:“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比已超40%,肥料利用率不足35%。”他深入剖析了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锐减、养分失衡等“土地隐疾”,直指粗放施肥导致的资源浪费与生态恶化。通过对比国内外典型案例,韩教授系统讲解了测土配方、水肥一体、有机替代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不仅如此,公司王总还为团队师生提供清晨采摘的本地黄瓜。清甜脆爽的滋味中,团队成员将实验室研发的液体肥料赠送给各位大户。“这是我们用食品级原料制备的,吸收率会比传统肥料提升很多。”会后,韩教授针对各家经营户“一对一问诊”,现场讲解问题。

(图2韩效钊教授对现场农户一对一解答)


(图3团队成员向农户赠送液体肥料)
瓜棚深处问农经产业链上寻突破顶着烈日,团队奔赴金牛镇种植大户王勇的瓜棚。银浪般的瓜棚下,王勇抚摸着种植的西瓜和哈密瓜,细细为团队讲述。“金牛西瓜的名气,是父辈们在露天田里一担担挑出来的”,王勇抚着瓜藤感慨:“随着技术迭代,种植模式已从露天、小拱棚升级到电动避雨大棚。”但随之,难题也浮出水面。他掰着指头细数:首先在于成本——高端复合肥价格连年上涨,占成本40%以上;多年的连续种植也让土壤“生了病”——板结问题严重;肥料利用率不足三成;此外,今年虫害肆虐——红蜘蛛、螨虫让农药失效,今夏预估损失严重。对于上午韩教授讲述的科学施肥,王勇表示对其中的土壤板结部分十分感兴趣,很想和韩教授进一步探讨。

(图4经营户王勇为团队成员介绍瓜棚)
在经营户王勇的介绍下,团队成员详细记录着关键数据,西瓜年产量亩产6000斤、肥料结构使用中复合肥占比最多...谈到年净利润十几万元的现状,王勇既欣慰又焦虑:“想扩大规模,但销路卡脖子啊!”不难看出,依赖本地批发市场所导致的价格被动令王勇经营种植的瓜陷入了销售困局;此外,尝试抖音直播却遭遇“不会运营、没时间”的现实壁垒;而优质品种的瓜如玉菇甜瓜等因规模小收购价格高难进商超。

(图5团队成员采访调研经营户王勇)
王勇熟练地用刀片开一块块其所种植的哈密瓜,团队成员孙睿希品尝着味美甘甜的瓜,在感慨瓜甜的同时,却也提出了心中的一个疑问:“新疆的瓜在昼夜温差的影响下甜度升高,这里的瓜为什么也这么甜?”面对提问,王勇点出关键:“昼夜温差我们改变不了,但用氨基酸肥料可大大提高瓜的品质!”在弥漫瓜香的棚内,王勇却也提出了自己深深的忧虑,今夏虫害问题严重,作为“新农人”的他,渴望吸纳着更多先进的种植知识,购入了显微镜的他曾仔细观察过虫害叶片的样貌,但苦于知识面不够丰富,施用农药对于瓜棚红蜘蛛虫害的治理没有显著成果。团队成员在王勇的带领下,前往瓜棚内部实地观察并收集虫害叶片,准备带回进一步研究。

(图6虫害叶片)
沃野回声:在希望的田野上共成长当夕阳为瓜棚镀上金边,返程的车上满载着记录数据、虫害叶片和沉甸甸的思考。这场田埂上的实践课,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不同的种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当触摸到泥土的那刻,我们深知,这土地需要我们,比想象中更需要。高校的种子,要在产业的土壤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图7 团队成员采访调研当地农户
于学院,产教融合彰显化院风范。韩效钊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和现场“把脉问诊”,团队成员展现的专业素养和务实作风将会赢得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的高度认可。这会显著提升了学院在服务地方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未来建立更广泛的实践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实践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如庐江典型土壤问题数据、肥料使用现状与成本、虫害具体表现、农户真实反馈、产销矛盾案例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将被整理成生动鲜活的案例,为后续实验提供真实的助力。
于学校,本次实践活动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彰显育人成效的一次生动诠释,收获了切实的社会效益与育人成果,交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田野答卷。活动是行走的“大思政课”。学生们在田间地头目睹农业之艰、感知农人之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激发了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王勇那句“原来种瓜也要懂化学、会营销!”的感慨,正是对学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目标的最朴实肯定。活动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痛点——耕地质量提升与农业绿色发展。从土壤修复、科学施肥到绿色植保、智慧农业,团队带去的知识和探索的方向,紧扣国家需求。是学校智力资源精准灌溉乡村的通道,展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8团队成员与农户合影留念)
暮色中的庐江田野,蛙鸣虫唱奏响生机勃勃的夜曲。当科技之光穿透传统农业的迷雾,当青春智慧浇灌乡村振兴的沃土,这片土地终将回报以最甜美的果实。合工大师生带走的不仅是样本数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考卷——如何让实验室的星火,燎原成农业现代化的壮阔图景?车轮向前,答案已在路上。(孙睿希 文/诸家文 图)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