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相关负责人回溯了马踏湖曾经的生态困境:上世纪末,高强度工业化与城镇化叠加,孝妇河、猪龙河、乌河三大入湖河流沦为排污沟,湖水化学需氧量飙升至上千毫克每升;为“堵污”,三条河流被迫截流改道,湖泊失去水源补给,围湖造田又使湖区面积骤缩至不足20平方公里,水质恶化、湿地退化、生物锐减,生态功能几近崩溃。
随后,负责人用“治—保—用”概括了2008年以来的系统治理路径:以严于国标的地方排放标准倒逼造纸、化工等行业升级,关停“小散乱”企业,在排污口设“生物指示池”确保排水能养鱼;在三条河流及入湖口复建1.4万亩人工湿地,恢复历史河势,配套130公里生态廊道,使入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同时把再生水、雨水、矿坑水统一调配,构建“三横五纵二湖六湿地”循环水系,并以政策激励企业、市政全面使用再生水,实现增产不增污。
如今再临马踏湖,昔日“酱油水”已化作万顷澄碧。回望马踏湖二十年的系统治理成果,实践团全体成员深刻体会到科学治污、精准施策的刚性价值,亦深感高校青年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团队全体成员表示,将以严谨的数据、扎实的调研、务实的作风,高质量完成本次社会实践任务,为马踏湖长效保护贡献青年方案,向学校和社会递交一份经得起检验的实践报告。
撰稿人:王艺洁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