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洪涝灾害频发且呈现复合化、突发性趋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峻威胁。九江市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防洪枢纽,现有单模态预警体系难以穿透“最后一公里”,群众“收而不动、动而不迅”的响应迟滞问题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本大展“洪”图小队立足“多模态融合”技术前沿,深入九江洪灾风险核心区,于7月13日至16日开展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力求实现灾情“看得准”、预警“传得透”、群众“动得快”,为构建“智慧防灾+全民响应”的中国式现代化灾害治理体系注入青春动能。
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新桥村与莲花村居民访谈

小队还特别关注了弱势群体在预警接收和响应中的特殊困难,运用录音、笔记和拍摄等方式记录了大量一手资料,并观察到一些居民展示的自救工具和家庭应急包。这些鲜活的口述史和具体案例,为理解现有预警信息在“最后一公里”的触达效果、不同群体的响应模式差异、以及影响响应决策的关键因素提供了宝贵依据,是构建“群众响应”模型不可或缺的社会模态数据。
沿江踏勘,感知风险——长江沿岸实地环境考察


聚焦枢纽,解码机制——村委会实地调研


统览全局,洞察体系——市水利局与防灾应急中心访谈
调研收官之日,调研小队前往九江市洪灾预警与应急指挥的核心机构——市水利局和市防灾应急中心,与相关科室的技术专家和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此行的核心目标是从市级层面系统理解洪灾预警监测体系、信息处理流程、多源信息融合现状、预警发布决策机制以及应急响应协调联动。在水务局,我们重点了解了多模态监测数据的来源与整合:包括水文站点网络、气象预报信息、卫星遥感、雷达测雨、视频监控等数据如何汇集到水利信息平台,预警模型的构建、精度和运行情况,以及预警信息的生成标准和决策流程。在防灾应急中心,小队聚焦于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覆盖面和时效性,以及应急响应的启动、指挥调度与部门协同。

这四天的调研活动设计层层递进,从微观个体响应到中观组织执行,再到宏观体系运作,并结合实地环境感知,全方位、多维度地围绕“多模态预警信息”的生成、传递、接收以及“群众响应”的触发、决策、行动这一核心链条展开,为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立体、紧扣主题的实地数据和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