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一针一绣传红韵,躬身践行续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戴雪帽,山脚百花开……”——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大山深处的峨边,凭借其独特的秀丽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凝聚多民族智慧巧思,共同孕育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凉山彝族刺绣这一精美的文化瑰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非遗文化,7月11日,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在学生科程宏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小凉山彝族刺绣为载体,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实践活动。​
彩线穿连岁月长,文脉悠悠韵未央
实践团一行甫抵目的地,便受到峨边非遗历史宣讲人余双江老师的热忱接待。随后,余老师为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小凉山彝族刺绣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深意——从古老的发源传说到绵延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精湛针法到当代的创新技艺,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此间清晰可见。彝绣的每一抹色彩都镌刻着独特的民族符号,每一个纹样都凝结着彝乡人民的生活智慧,这些源于生活又升华于生活的图案,在世代传承中早已成为彝乡人心中的精神图腾。
工作室内,传统绣品与现代设计作品相映成趣,既显古朴底蕴,又含创新活力,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体悟到守护彝绣,不仅是传承一门传统技艺,更是维系民族文化根脉的关键之举。

图为余双江老师为实践团队讲解刺绣发展脉络。江天一 供图
素手拈针学绣章,身著华章感匠芳​
在四川省非遗传承人阿赫秀枝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彝族刺绣技艺与服饰文化。团队成员李佳佳、黄云馨、魏鹏等同学亲身试穿了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小凉山特色彝族服饰——不同的彝绣服饰承载着各异的寓意与深情,既凝结着彝家人对子女的呵护,也饱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图为实践团队体验小凉山特色刺绣服饰。江天一 供图
“指尖拈起绣针,方知每一针的起落都连着千年古韵;身着斑斓绣衣,才懂每一处纹样都藏着匠人的赤诚。”彝绣从来不是单纯的装饰艺术,而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它以针线为笔、彩线为墨,将民族的历史脉络、生活的美好愿景,细细编织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记忆。这场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从非遗的“旁观者”真正蜕变为“参与者”,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中流淌的温度与厚重的分量。​
守得初心传技艺,巧将古韵焕新光在与阿赫秀枝老师的访谈中,老师向团队袒露了彝绣传承的现状与期盼。她坦言,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学习传统刺绣的意愿逐渐减弱,许多古老针法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而守护彝绣,就是守护彝族儿女的精神家园。​

图为阿赫秀枝老师同实践团访谈。江天一 供图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为了让彝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阿赫秀枝老师展示了彝绣文化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成果,既有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的完美融合,也有刺绣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巧妙应用,为非遗的活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当被问及传承动力时,阿赫秀枝老师指着墙上的绣品深情地说:“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我们是谁,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代断了线。”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文化的延续,更需要与创新技艺相结合,这也为团队后续助力彝绣推广明确了方向。​
结语
采来山花纹成样,绣成衣装待人识。小凉山彝族刺绣,一针一线,凝聚着彝家姑娘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衣一帽,展示着彝族女性的技艺光辉。​
此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深化了实践团队成员对小凉山彝族刺绣的认知,更坚定了青年学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同时,活动也为团队持续以多元方式推广彝绣文化、开展相关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青春力量的护航下,小凉山彝族刺绣这一非遗技艺正成为连接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纽带。

图为实践团同阿赫秀枝老师合影留恋。江天一 供图

供稿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
文字:赵恩泽 殷峻
照片:江天一 郑宇晨
指导老师:程宏伟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百载衣梭承古艺,素手飞针绣振兴

团队以彝绣为千年文脉与当代振兴的纽带,紧扣“非遗焕新与青年担当”核心,围绕弘扬绣韵、传承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呈现曲别李英等

彝绣寻根承文脉,筑路溯源忆峥嵘

实践团队围绕文化寻根与红色铸魂主题,紧扣“非遗传承+红色研学”,将峨边之行的彝绣文化、民族团结、抗战历史视作理论实践交织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