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百载衣梭承古艺,素手飞针绣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
一缕丝线藏着彝乡千年文脉,一枚银针连着代代赤忱匠心。7月11-12日,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走进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在穿针引线中感悟非遗传承,在走访调研中记录大众对小凉山彝绣发展的认知与期盼。
乡针绣传古韵,缕缕丝线长情
实践团首先走进花间刺绣工坊,市级非遗传承人曲别李英老师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布帛上细细勾勒着彝家流传千年的记忆。她向队员们介绍,彝族刺绣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的特色课程,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一针一线绣出彝绣文化的模样,每一针都在诉说彝家儿女的故事,每一色都晕染着大山的灵韵。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图案,常常借着绣娘们的巧手与孩子们的针线,与大众的目光温暖相遇。曲别李英老师还热情地和实践团成员们交谈,分享了小凉山彝绣与羌绣、蜀绣等交融共生的历程,也谈及传承中遇到的问题与未来可探索的方向。这些分享为团队调研指明了清晰路径,让队员们对彝绣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图为花间刺绣工坊曲别李英老师同实践团座谈交流。江天一 供图
飞针走线传古韵,拈丝缀彩赋新声
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传承小凉山彝族刺绣,队员们纷纷拿起银针,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缓缓挑动针线。指尖的银针宛如灵动的精灵,在布料上轻盈游走,彩线随着手腕的韵律缓缓穿梭,仿佛在编织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针都饱含着对彝绣的专注与热忱,每一线都凝聚着对青年对非遗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在一针一绣中续写这一古老技艺的时代新篇,让彝绣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花间刺绣工坊曲别李英老师指导实践队员学习刺绣技艺。江天一 供图
线底寻踪传承,针端问计新程
队员们俯身深耕调研,紧扣刺绣技艺核心,深入探寻彝绣非遗文化在当地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他们一边静静聆听民众讲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鲜活故事与真切心得,一边与当地居民促膝交谈,细致梳理传承路上的难题与创新方向。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案,收集到丰富详实的一手资料,为后续形成针对性强的调研报告与建议筑牢了根基。实践队员李佳佳坦言:“这次马边彝绣调研,不仅让我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更深刻,实践调查能力也得到提升,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传承民族文化的沉甸甸的责任。”

图为实践团队开展小凉山彝族刺绣走访调研。江天一 供图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将继续以匠心为灯、以热忱为翼,怀揣着对彝绣文化的赤诚热爱与传承使命,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织就民族团结的新图景。他们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民族文化的光彩会在交融中愈发夺目,而彝绣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芳华。

图为实践团队同花间刺绣工坊非遗传承人老师合影。江天一 供图
供稿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
文字:郑宇晨 李佳佳
照片:江天一 魏鹏
团队负责人:殷峻

指导老师:程宏伟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百载衣梭承古艺,素手飞针绣振兴

团队以彝绣为千年文脉与当代振兴的纽带,紧扣“非遗焕新与青年担当”核心,围绕弘扬绣韵、传承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呈现曲别李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