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江苏省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号召,提升“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养,服务政产学研与乡村振兴,7月,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绿链净行者”志愿小队立足专业,围绕“低碳生活”与“垃圾分类”主题开展环保科普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践行“双碳”使命,书写生态文明青春答卷 。
调研先行:洞察环保现状,锚定行动方向
为充分了解当前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问并对后续的实践科普工作打好基础,小队成员首先来到日处理垃圾规模达2200吨的光大环保能源(江阴)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调研。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小队成员了解到垃圾从收集到处理的全流程以及其中的能量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应用。
随后,小队成员来到江阴申港街道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东港花园,参观社区“垃圾房”,并就其使用情况和垃圾分类知识科普情况与社区负责人进行交流。同时,小队成员采取线上问卷,线下调研结合的形式了解社区居民的对垃圾分类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晰后续实践过程的重心所在。
科普践行:知识趣味融合,点燃环保热情
7月中旬,“绿链净行者”小队成员深入申港街道开展社区面向6岁-12岁的小朋友开展环保科普宣讲活动,系统讲解垃圾分类、清洁能源等环保知识。活动中,小队先以垃圾分类为核心,通过PPT细致拆解四色垃圾桶的投放标准与混投危害,让孩子们对分类规范形成清晰认知;接着围绕低碳生活展开演讲,从风力发电机原理切入,延伸讲解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及生态效益,帮助孩子们建立对绿色能源的整体认知。与此同时设置丰富的游戏互动环节,既有“垃圾分类问答”“垃圾分类大转盘”“低碳行为排序”等知识巩固类游戏,也有“太阳能发电风车”手工制作、面塑环保图案创作等动手体验项目,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深化理解,激发探索热情。最后,小队组织孩子们走进社区绿化带,化身“环境美容师”,在清理垃圾的同时进行现场分类,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场跨社区的环保行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守护生态的种子——当童年的探索欲与环保实践同频,未来绿色发展的星火,正由此点亮。
理念深耕:多元推广行动,共筑社区绿色风尚
为深化环保理念的推广、进一步扩大其在社区的影响范围,小队成员采用户外随机采访形式,结合实际案例向居民普及低碳理念,并向居民赠送环保袋,让环保意识随着贴心的互动深入每个家庭;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电子屏滚动播放低碳行为短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拓宽了环保知识的传播渠道;在社区活动中心门口张贴环保主题海报,以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文字呈现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的理念,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到环保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影响力从青少年群体延伸至更广泛的中老年人群体,让环保理念在社区各年龄段中真正扎根、发芽,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从社区里孩子们手中转动的环保风车,到企业展厅里废弃物重生的创意品,“绿链净行者”小队用脚步串联起环保实践的多元场景。他们以专业视角解码垃圾分类的底层逻辑,用青春力量传递低碳生活的实践路径,不仅在行走中深化了对“双碳”目标的理解,更在行动中践行了当代大学生赋能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实践虽已落下帷幕,小队成员仍不会停下追寻低碳绿色的脚步,努力将所学专业与社会所需对接,做好这一份写在社区、企业与校园间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