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由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14名学生组成的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赴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实践服务团于2025年7月29日至8月7日开展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围绕墙绘创作、文旅调研、宣传推广等内容展开,旨在为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的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四女寺镇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不仅有被誉为“北方都江堰”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还传承着深厚的礼孝文化和运河文化。近年来,四女寺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努力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
为摸清当地实际需求,团队通过查阅四女寺镇政府官网、文旅部门等公开资料,梳理出当地以运河文化、孝德文化为核心的资源禀赋,以及在乡村风貌提升、文旅推广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团队成员积极与四女寺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对接,明确墙绘创作的重点区域,并以四女寺镇独特的运河文化作为灵感设计墙绘内容,力求将传统故事转换为生动的视觉语言.
四女寺镇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不仅有被誉为“北方都江堰”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还传承着深厚的礼孝文化和运河文化。近年来,四女寺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努力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
为摸清当地实际需求,团队通过查阅四女寺镇政府官网、文旅部门等公开资料,梳理出当地以运河文化、孝德文化为核心的资源禀赋,以及在乡村风貌提升、文旅推广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团队成员积极与四女寺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对接,明确墙绘创作的重点区域,并以四女寺镇独特的运河文化作为灵感设计墙绘内容,力求将传统故事转换为生动的视觉语言.
实践团抵达四女寺镇后便迅速投入工作。在墙绘绘制与修复任务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分工明确。成员们累计完成200余平方米的新墙绘绘制,300余平方米的旧墙绘修复工作,并利用AR技术,让静态画作与数字科技碰撞出奇妙火花,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现代活力,让老街巷焕发出了新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绘制墙绘。陈怡如供图
8月2日,实践团前往四女祠、武城县大运河展厅和四女寺水利枢纽参观学习,并邀请当地优秀党员代表、四女寺孝亲文化传承人王合平为团队成员讲述四女孝亲的感人故事及运河文化的发展脉络。在四女寺水利枢纽,成员们领略了水利工程的宏伟,更全面的认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成员们纷纷表示,这些参观学习活动让自己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绘制墙绘。陈怡如供图

图为当地优秀党员讲述四女孝亲的故事。陈怡如供图
调研则聚焦当地运河文化、孝德文化等课题展开,实践团采用调研问卷、实地考察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四女寺镇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村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团队成员累计发放问卷100余份,访谈村民20余人,依据调研结果给出针对性建议。并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推送等形式,充分利用小红书、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推广当地特色景点。累计发布短视频与图文40余条,总浏览量30000余次,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陈怡如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之“丹青绘运河·三韵赋新篇”赴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实践服务团以实际行动为四女寺镇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党建办主任郭程表示:“这些大学生带来的墙绘让镇上的老街区焕然一新,他们的宣传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我们四女寺的文化,为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花儿与少年”实践团多次参与“三下乡”活动,足迹遍布多个乡村,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未来,“花儿与少年”实践团将继续关注乡村发展,持续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青春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 陈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