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实践中,队员们共调研了四项非遗,包括北京绢人、景泰蓝技艺、王其和太极拳以及北京毛猴。
7月8日上午,实践队成员前往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站校区),采访了北京绢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滑树林老师,深入了解了绢人的制作技艺、传承故事以及绢人文化在文旅融合、数字化等领域的新探索。

图:滑树林老师介绍博物馆内的绢人历史与制作技艺

图:实践队成员与滑树林老师合影
7月8日下午,实践队成员来到北京市通州区的连嘉升景泰蓝工作室,拜访了非遗景泰蓝技艺的传承人徐嘉爽老师,徐老师为队员们展示了典雅的景泰蓝工艺品,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制作流程和艺术价值。最后,在探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新兴科技结合的问题上,徐老师的见解也使实践队成员们受益匪浅。

图:景泰蓝工艺品“同心时耀”

图:徐嘉爽老师介绍景泰蓝的艺术价值
7月9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来到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的王其和太极拳工作室,采访了王其和太极拳第四代传承人卢立卫老师,同学们积极向卢老师提问关于王其和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和学习模式,并就其发展现状和数字化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卢立卫老师讲解王其和太极拳的发展状况
访谈结束后,卢老师为队员们展示了王其和太极拳前三式的动作要领,并耐心纠正同学们打拳动作的细节问题。

图:卢老师教队员们打王其和太极拳
7月9日下午,实践队前往“北京毛猴李”第四代传承人李强老师的家中展开访谈。李强老师与第三代传承人杨爱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精美的毛猴作品。在与两位老师的对话中,队员们了解到毛猴李的家族传承故事、制作的材料与工序、毛猴的传承发展现状等。
当被问到是否有考虑过将数字化应用于毛猴传承时,李老师表示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但他同样担心传统的老手艺会在创新元素的融入下“变味”。
当被问到是否有考虑过将数字化应用于毛猴传承时,李老师表示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但他同样担心传统的老手艺会在创新元素的融入下“变味”。

图:毛猴作品《万众一心共抗疫情》

图:实践队成员与杨爱玲老师合影

图:实践队成员与李强老师合影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字化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工具。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化了对北京非遗发展现状的认识,也探索到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播的可能。未来,拾文思源实践队将步履不停,用专业的知识与青春的热情,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写下北航学子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