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实践队抵达西昌市建昌古城,拜访彝族漆器省级传承人吉伍五呷老师并展开座谈交流。在吉伍五呷老师的热情接待下,队员们参观了吉伍家族漆器工坊。吉伍五呷老师详细讲解了彝族漆器传承千年的历史脉络、独特的黑红黄三色文化寓意以及繁复精湛的髹饰工艺流程。

图:实践队员聆听吉伍五呷老师讲解漆器制作

图:精美的彝族漆器成品
在与吉伍五呷老师的座谈交流中,他讲述了家族世代坚守漆艺的艰辛与自豪,并鼓励年轻学子关注传统文化,将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融入传统技艺,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队员们深受触动,并就漆器产品的设计创新、市场推广等话题与吉伍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
座谈会后,吉伍五呷老师与实践队同学进行合影留念。
座谈会后,吉伍五呷老师与实践队同学进行合影留念。

图:实践队成员与吉伍五呷老师合影
7月8日下午,实践队又于建昌古城拜访了彝族火绘(烙画)技艺传承人洪昌恒老师。在洪老师的工作室,他为我们现场展示了火绘技艺的核心技法,讲解了如何通过控制烙铁的温度、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丰富的线条与明暗层次。

图:火绘传承人洪昌恒老师现场演示

图:洪昌恒老师的火绘艺术作品
座谈中,洪昌恒老师坦言道:“这门手艺,难就难在‘火候’。火大了,皮就焦了、穿了;火小了,颜色浅淡,层次出不来。力道、速度、角度、温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全凭几十年练就的手感和眼力。” 同时,火绘技艺的传承同样面临认知度不高、市场狭小等问题,亟需借助新媒体平台和设计力量提升影响力。队员们深受启发,积极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媒体帮助推广火绘艺术。
座谈会后,洪昌恒老师与实践队同学进行合影留念。
座谈会后,洪昌恒老师与实践队同学进行合影留念。

图:实践队成员与洪昌恒老师合影
7月9日下午,实践队抵达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拜访彝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老师与合作社负责人阿布巫淋老师。阿布巫淋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色彩绚丽、构图精巧、针法多样的彝族传统服饰与绣片,详细解读了几个代表性纹样蕴含的古老传说与美好祈愿。

图:阿西巫之莫老师现场演示刺绣过程

图:以索玛花为原型的刺绣纹样
关于这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阿布巫淋老师认为“商业是最好的传承,也是最好的公益。”他与阿西巫之莫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动彝族刺绣与各大商业品牌合作,并且努力让彝族刺绣走向世界的舞台。

图:彝族刺绣和商业品牌联名产品
交流中,阿西巫之莫老师特别提到,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下,刺绣产业已成为当地妇女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已培训农村绣娘6000余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彝族刺绣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通过此次深入凉山的非遗调研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亲身感受了彝族漆器、火绘、彝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更深刻理解了传承人们坚守的初心与面临的现实挑战。队员们认识到,非遗的“守正”在于保护其核心技艺与文化基因,“创新”则是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队将认真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与建议,并计划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在非遗产品设计、文化传播、市场对接等方面开展后续合作尝试,以实际行动助力凉山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青春动能。
通过此次深入凉山的非遗调研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亲身感受了彝族漆器、火绘、彝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更深刻理解了传承人们坚守的初心与面临的现实挑战。队员们认识到,非遗的“守正”在于保护其核心技艺与文化基因,“创新”则是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队将认真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与建议,并计划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在非遗产品设计、文化传播、市场对接等方面开展后续合作尝试,以实际行动助力凉山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