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每一寸土壤都浸润着家国情怀,这里是周总理的故乡,也是无数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地方。2025年7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引航,漕浪知行”青淮先锋队踏上淮安这片热土,从革命旧址到纪念场馆,从校园课堂到社区街巷,队员们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初心,在精神对话中凝聚力量,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走进周恩来纪念馆,一场红色探寻之旅由此开启。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依次参观展厅,泛黄的手稿藏着总理为国操劳的思索,陈旧的衣物见证生活的质朴节俭,珍贵照片定格他在外交、建设等时刻的坚定身影。这些带历史温度的展品,如无声讲述者铺展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让人深切感受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鞠躬尽瘁”的担当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参观中,队员们与游客交流,一位中学教师分享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的经验,鼓励大家锤炼本领、勇担使命。更有“跨时空对话”情景演绎,队员们与总理展开精神交流,以伟人为镜审视自身,让信仰在心灵碰撞中愈发坚定。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周恩来纪念馆采访小学生 汪雨桐摄
怀着对红色少年的敬仰,小队走进新安小学旧址,追寻“新旅足迹行万里,文心灼灼报家国”的内核。旧址碑亭镌刻着新安旅行团的往昔:80多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足13岁的少年,怀揣“不愿做亡国奴”的信念,以文艺为武器踏上抗日救亡之路。他们用歌声唤醒民众,用画笔记录苦难,稚嫩肩膀扛起民族希望,爱国热忱永不褪色。队员们化身现代记者,通过情景模拟与当年新旅成员“跨时空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其坚定信念与无畏气概。此次寻访让队员们深刻读懂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坚定了以行动践行初心的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新安小学碑亭前合影留念 汪雨桐摄
“鉴往事,知来者。”怀着对历史的敬畏,队员们走进张纯如纪念馆。展厅内,泛黄照片与珍贵文献将时光拉回风雨飘摇的年代,大家循着史料探寻她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历程:从踏遍各地搜史料、翻泛黄档案,到顶住日本右翼威胁,她以笔为刃划破历史迷雾的勇气愈发清晰。队员们与工作人员、参观者深入交流,从不同视角捕捉这份正义力量的感召力。“跨时空对话”中,队员们化身历史传递者,倾诉对张纯如先生的百年敬仰,更坚定宣告:“这份守护正义的初心,我们终将代代传承。”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张纯如纪念馆采访党员教师 汪雨桐摄
为探寻烽火岁月的奋斗足迹,小队走进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展厅内,“推行民主政治”“恢复发展生产”等板块铺展边区功绩,泛黄布告、斑驳印刷机带着岁月温度,还原出艰苦环境中工作的生动场景。一张“干部与群众同劳动”的老照片尤为动人,田埂上弯腰劳作的身影与滴落的汗珠,见证着同甘共苦的鱼水情,这正是革命胜利的根基。走出旧址,队员们探访全国文明村镇螺蛳街社区的“小螺号”锋行直播间,感受直播电商赋能乡村经济的活力。社区精细的网格化管理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理念,让人真切体会到“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而边区“一切为了群众”的初心,历经沉淀仍闪耀真理光芒。
在河下古镇,队员们在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考察文旅资源。青砖黛瓦的街巷间,历史遗存完好,古运河漕运文化与吴承恩文学印记交融。大家发现,若进一步协调居民生活与旅游发展、拓宽传播渠道,古镇文旅融合潜力有望更好释放,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队队员跟随河下古镇工作人员开展调研 汪雨桐摄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带着寻访感悟,队员们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淮安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思政课。以2025年高考作文题为切入点,他们剖析经典著作中的民族觉醒意识,诠释淮安从新安旅行团到张纯如的爱国主义传承,让家国情怀在互动中深入人心。
薪火引航,漕浪知行。在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深入贯彻脚踏实地、敢闯敢干的态度,让源自淮安的红色薪火在时代征程中照亮青春之路,书写“扎根地域、胸怀天下”的青春答卷,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青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