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深挖历史文脉,接力传承使命—— 广西师大“古驿新澜”团队赴钦州老街开展调研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郭兴周 陈慧芳 吴丹丹 黎小凤 李舒婷
       为深入挖掘钦州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探查其建筑风貌、民俗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进一步增强团队成员的文化使命感,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活化与利用,2025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古驿新澜”实践团队赴钦州老街开展调研活动。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深入钦州老街,对保存较为完好的骑楼群、历史名人故居及传统会馆等建筑进行了系统考察。骑楼作为岭南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中西合璧的立面装饰、连绵连续的廊道空间和功能复合的街屋形态,深深吸引着大家的注意。队员们细致观察建筑细部,如拱券上的雕花、檐口下方的彩绘泥塑、百叶窗与满洲窗的构造方式,并结合地方志资料,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时代印记与文化交融历程。在一处民国时期兴建的商会旧址中,团队成员还发现大量采用传统吉祥图案与西方几何纹样结合的铁艺护栏和地砖,体现出当时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通过这些实地的建筑阅读,大家不仅加深了对岭南近代商贸文化与建筑美学的理解,也更直观地感受到老街在岁月更迭中所积淀的层叠历史。
       在随后的几天中,团队成员走进老街周边的居民区,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成员们拜访了多位世代居住于此的老人和仍坚持传统手艺的匠人,倾听他们个人与老街共同经历的故事。一位七旬老人回忆起幼时骑楼下避雨、巷口听粤曲的日子,生动描述当年节庆时的舞狮、采茶戏和夜市盛况;一位从事手工打银三十多年的老师傅,则向大家展示了极为复杂的錾刻技艺,并坦言由于机器制造业的冲击,愿意静心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些面对面交流,不仅填补了文献记录的空白,也让队员们认识到文化传承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每一段口述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活态载体,它们以最真挚的方式诉说着老街的烟火气息与文化韧性。
       此外,团队成员还专门走访了钦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的制作工坊,并亲身参与陶艺体验活动。在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了选泥、拉坯、雕刻、烧制等关键流程,切身感受到这项技艺对材料认知、手感经验和火候把握的极高要求。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述坭兴陶“窑变”形成的独特色彩和纹路,以及它如何从日常器皿逐步发展为备受推崇的艺术收藏品。队员们不仅学到了陶艺知识,更透过这项非遗项目看到了匠人精神的延续与创新——如何在保持传统工艺核心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是其能否持续“活”下去的关键。这次体验极大激发了团队成员对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思考,也更坚定了以行动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决心。
       一次次步履不停的走访、一场场真诚深入的对话、一道道亲手体验的工序,让“古驿新澜”团队真正跳出书本,触摸到钦州老街鲜活的文化脉络。队员们看到老街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留存历史记忆,也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调整姿态;他们意识到文化传承不能仅依赖时间的沉淀,更迫切需要年轻一代的主动关注、理解与接力。
       展望未来,希望更多青年人能走进历史现场,用专业知识与情感温度,为老街书写新的故事、守护深厚的文化根脉。使历史记忆与青春朝气在此共鸣,让钦州老街的文化生命在新时代中持续绽放光彩。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