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续写中华文脉”、“呵护文明瑰宝”。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东南大学"麻香秣陵"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非遗探访之旅。该团队深入探访了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苎麻编织,亲身体验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1苎麻编织简介
实践期间,同学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联系到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梅,进行深入学习。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了解了苎麻编织的历史渊源。苎麻被誉为"中国草",其纺织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古代与丝绸、棉花并称三大纺织原料。《诗经》中"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的记载,说明早在周代人们就已掌握苎麻处理技术。

图2苎麻生长图
实际体验中,同学们尝试用苎麻绳制作传统香囊锤。这项看似简单的手工活动,却让同学们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制作一个小小的香囊锤,需要同时关注麻绳的松紧度、缠绕的均匀度和造型的对称性,"团队成员张同学分享道,"任何一环疏忽,都会影响最终的美观和实用。这让我们明白,即便是最简单的编织作品,也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对细节的把握。"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先学习将苎麻绳按照特定方向搓捻,再运用传统绕线技法逐步塑形。过程中,不少同学发现要保持缠绕的均匀力度并非易事——力度过大会导致形状扭曲,过松又难以定型。经过反复尝试,大家逐渐掌握了要领,一个个精巧的香囊锤在手中慢慢成型。

图3成员们编制香囊锤
通过亲手制作这件看似简单的小物件,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编织技法,更领悟到非遗传承的真谛:无论是简单的香囊锤还是复杂的编织作品,都需要专注每一个细节,平衡实用与美观,才能制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手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完美的坚持,正是传统手工艺最珍贵的价值所在。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传统的苎麻编织技艺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在传承人刘梅的创新实践中,苎麻编织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精髓,还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出包括家居饰品、文创产品在内的多个系列产品,特别是将南京金箔技艺与苎麻编织相结合的艺术品,令人耳目一新。

图4非遗苎麻编织传承人刘梅老师作品
"这次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要保留传统,更要与时俱进。"团队负责人尹同学说,"我们看到苎麻编织正在通过创新设计、文旅融合等方式,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据悉,该团队在实践过程中还拍摄制作了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实践见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关注这项传统技艺。同学们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