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沽上笑林·非遗新声实践回顾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津门答卷”社会实践队
  
  回顾这个夏天,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津门答卷”社会实践队的四位同学踏上天津这片曲艺沃土,开展了一场以“沽上笑林·非遗新声”为主题的深度调研。他们走进茶馆、发放问卷、访谈演员、改编经典,用实际行动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相声在当下的生存状态与创新可能。天津,被誉为“曲艺之乡”,是中国相声的重要发源地和码头文化代表。从清末民初的“明地”摆摊,到茶馆堂会的雅俗共赏,再到广播电视的时代传播,天津相声记录了一代代市民的喜怒哀乐,也沉淀下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等大师的艺术精髓。
  01 解码“哏都”魅力:社会调查
  实践队通过文献梳理与街头问卷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98%)认可天津相声在中国相声史上具有奠基性或重要地位,彰显了其不可撼动的文化价值。在内容偏好上,近半数观众(46.15%)偏爱反映社会热点的段子,同时方言运用(50%)被视为天津相声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而剧本内容质量(50%)和互动性(26.92%)则是吸引观众的核心要素。然而,调研也揭示了其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公众认知上存在“德云社知名度远高于传统流派”的偏差;行业内部则存在传承体系断裂、年轻演员培养不足、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内涵被忽视等严峻问题。针对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受访者普遍认为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84.62%)、融合年轻文化元素(71.15%)并举办针对性活动(75%)。绝大多数人(92.31%)愿意以观众身份提供反馈参与传承,体现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综上所述,天津相声的未来发展需在坚守方言本色与讽刺内核的基础上,着力于内容创新、人才培养与新媒体传播,从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
  02 走进剧场:德云社的坚守与突破
  6月28日,队员们走进天津德云社剧场,在现代声光电与传统八仙桌之间,体验了一场既有“老味道”又有“新趣味”的演出。《铃铛谱》的文哏底蕴,《学哑语》的肢体幽默,以及演员们对网络梗、社交焦虑的巧妙融入,都引发队员们深入思考:如何在“三翻四抖”的传统程式与“短平快”的现代审美之间取得平衡?相声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时代情绪的捕捉。
  03 对话校园:永乐相声社的青春实践
  实践队还走访了东南大学本校的永乐相声社,与社长王羽丰展开对谈。这群热爱相声的年轻人坚持“抵制三俗、干净幽默”的创作原则,同时在段子中融入校园生活、网络热梗,让传统艺术更贴近同龄人。“方言不该被放弃,但也不能成为理解门槛”、“传统结构+现代内容=新经典”……他们的实践生动证明,年轻一代不仅是观众,更是传承者。
  04 经典新编:让老段子讲出新故事
  调研不仅限于观察,队员们还亲身尝试改编经典。《报菜名》变身“外卖贯口”,《你要高雅》置入网红咖啡馆场景。通过场景置换、网络语汇、弹幕互动等手法,他们让传统段子与现代生活实现“无缝衔接”。改编不是乱编,重构不是解构。队员们深刻意识到,真正的好改编,必须守住讽刺内核与语言智慧,只是外壳变得更“潮”、更“轻”、更“接地气”。
  05 困境与出路:相声如何“活”在当下
  通过问卷与访谈,团队也清晰看到天津相声面临的挑战:
  1.演员断层,青年从业者稀缺;
  2.内容创新不足,老段子反复演;
  3.受众老龄化,年轻人参与度低;
  4.商业化程度浅,产业模式单一。
  为此,团队提出三点建议:
  1.建立非遗传承人梯队,打造“明星演员”带动传播;
  2.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相声与旅游、餐饮等业态融合;
  3.开发沉浸式旅游相声产品,如海河游船相声、五大道故事小段等。
  结语:相声不止于笑,更在于心
  天津相声不仅是语言的藝術,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乐观、通透、带着市井的智慧与温情。通过此次实践,成员们更加坚信:传统文化唯有走进时代、贴近人群,才能真正地“活”起来、“传”下去。天津相声的传承之路,仍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参与和创新。

  供稿:“津门答卷”队 陆玮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