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安全教育宣传形式,6月27日——7月10号,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漆扇扎染剪纸传非遗,安全宣传入民心主题活动。
活动以非遗漆扇,扎染,剪纸技艺和防火,防污染,防溺水等消防安全知识教育传递到南阳市淅川县中学的师生们,感受非遗之美,加强安全意识。以漆为笔绘平安,非遗漆扇。活动现场,非遗漆扇制作区格外热闹。志愿者们手持调漆工具,向好奇的学生们讲解漆扇技艺:“漆不溶于水,滴入水面可自然扩散成画,将空白扇浸入其中,花纹便随水而生。”通过点、甩、弹等手法,创作出漆扇作品,再挂至一旁晾晒,干透之后,再由学院老师亲笔题字,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漆扇,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漆扇的美。
当学生亲手完成一把凝聚心血的漆扇时,不仅收获了技艺的成就感,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制作非遗漆扇,既是为传统文化续写传承篇章的使命担当,也是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珍贵契机。不仅让学生们亲手触摸历史,更在推光刮漆间体悟到传统工艺的非凡价值。

图为学生的漆扇作品。鲁博雅 供图
扎染布艺染安全,传统技艺传递守护意识。另一边的扎染体验区同样人气高涨。为传承扎染技艺,感受非遗魅力,志愿者们用纱线、绳结对白布进行扎、缝、缚造型,浸入染缸后,蓝白花纹自然晕染,现场学生齐动手,布料在水中绽放蓝花,染色环节充满惊喜,当白色布料浸入靛蓝染料后,逐渐呈现出渐变色彩与自然晕染效果,每位同学的作品都各具特色。欢声笑语中,非遗文化悄然扎根。活动结束后,作品晾晒,通过沉浸式体验,扎染技艺的装饰美与生态智慧得以传承,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热情。
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大家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和创造力。同学们表示,扎染将抽象的艺术构想化为具象作品,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传承实践。

图为学生亲自制作扎染。秦正阳 供图
妙剪生花,传承非遗以红纸为媒,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向学生们向学生们演示,首先,准备工具时,学生需挑选不同厚度与质感的纸张如宣纸、蜡光纸、锋利的剪刀或刻刀,了解传统工具与现代材料的区别。随后,从临摹经典纹样入手:折纸是关键步骤--对角折、四角折、五角折等技法,将一张平面的纸转化为对称或放射状的结构,这正是数学几何与空间思维的直观体现。学生们屏息凝神,剪刀游走纸面,从简单的窗花“福”字到生动的生肖图案,一幅幅作品逐渐成型。剪纸长廊内色彩斑斓,尽显匠心。此次活动不仅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对非遗的保护热情。剪纸艺术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希望通过实践教育,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图为学生作品。鲁博雅 供图
多元互动深化认知,安全理念扎根生活。安全教育活动旨在提升留守儿童防火、防溺水等安全意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乡村留守儿童因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易遭遇火灾、溺水等危险。通过科普防火知识、演练防溺水技能和认识安全标识,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逃生方法和防溺水技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活动意义重大,从儿童保护角度看,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培养了安全习惯,从源头上预防事故。从乡村发展层面讲,减少了儿童安全事故,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新颖教育方式,也为乡村安全教育工作注入了新活力,推动其创新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张贴安全海报。陶玉麟 供图
非遗与消防共绘安全画卷 传统文化守护平安家园,志愿者们将作品张贴于校园、社区宣传栏,形成独特的安全文化景观。
非遗技艺承载千年智慧,安全宣传关乎万家平安。
非遗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这种直观的文化体验,能让中学生理解每个非遗项目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从而在心底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中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创新发展的开拓者,非遗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能为中学生的成长提供精神滋养。让我们走进非遗、体验非遗。这场活动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也为安全教育开辟了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守护生活的温暖光芒。
(通讯员 田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