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实践团与老师及工作人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勇 摄
盛夏时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苜蓿花迎风开放,藜麦长势喜人,马铃薯等待收获。上百种作物装点下,万亩盐碱地生机盎然。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并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习总书记曾弯腰品尝大豆,夸赞其长势好。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土壤分布广泛,面积达到43.97万亩,是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
农虽旧业,其命惟新。实践团首先来到藜麦地,据讲解员介绍,这里有169个品种,它们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分为不同的区域。育种期漫长,受制于气候、温度,人们已经习惯了植物按部就班生长,农高区搭建起加速育种平台,这让育种人不再“追着太阳跑”。藜麦地主要是通过实验,调查哪个品种生长得更好。

图为实践团参观藜麦地,走习总书记走过的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勇 摄
一路上,实践团成员们参观到藜麦、大豆、甜高粱、苜蓿、黑麦草等耐盐碱植物新品种。这片蕴含着科技与力量的盐碱地现代化土地,正全力打造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国家战略使命。在这里,科研人员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以脚踏实地的耕耘、埋头苦干的奉献,汇聚起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的“诗意田园梦”,在新征程上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为实践团参观各类耐盐碱地作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勇 摄
此次参观旨在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黄三角农高区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践团成员明白,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通讯员 肖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