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走访家族宗祠,传承文明家风

走访家族祠堂,传承优良家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的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家风建设的要求,2023年2月17日,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实践调研团队分别走访了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汪氏祠堂、程式祠堂、叶氏祠堂,胡氏祠堂,并向宏村、南屏古村落、西递古村落的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学习,深入了解了传承百年的家族的传统家庭美德。
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域,黄山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各大宗祠的保护修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的发达也能让更多外地游客感受到传承多年家风家训的具象化,展现了传统文化生命力。
2月17日,团队成员来到黄山黟县,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宏村的汪氏祠堂、位于南屏古村落的程式祠堂、叶氏祠堂以及位于西递古村落的胡氏祠堂。 


Figure 2团队成员柴艺摄
 
Figure 3团队成员柴艺摄
 
Figure 4图为小队成员(左)与被采访居民(右)
团队成员任思婵摄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位于宏村内部的汪氏祠堂。通过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了解到,汪姓被称为徽州笫一大姓,所谓“天下汪姓出自徽”, “古语有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一部家族史的变迁其实就是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开始注重氏族统绪,到汉末魏晋,门阀制度兴起,记官僚士人开始热衷于记录家族的历史,后来普通百姓也竞相仿效。既是为了寻宗问祖,清理世系,更是为了传承祖训,接续家风。于是许多优良的家风家训以明确的条例规训传承了下来,各家族修建的宗祠也为后人家族情怀提供了实体寄托。小队成员采访了在宏村度过了一辈子时光的阿婆,了解到宏村的居民大多数都姓汪。《汪氏家训》共有三十六条,涵盖了中华民族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既强调了儒家伦理道德,也强调做人要谨言慎行、立身持家等,更强调了教育与教化,为了使优良家风代代传承,永续发展,汪氏家族特别重视家族教育,要求对子女从幼年的蒙学教育抓起,不管子女是聪明还是愚钝,家长都必须要教育其读书,要尽早教育其做人的道理。若任其与逸游骄惰、与不三不四之人交友,必然坏其心性,沦为无用之人,严重者甚至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对子女教育,汪氏家族一再在《家训》中告诫家族成员们,必须要不惜代价,聘请真正有才华的“品学兼优”名师加以培养,不可吝惜资费钱财,更不能碍于情面,延聘有才无行之师。
参观完汪氏祠堂,小队来到南屏古村落,这里是程家祠堂与叶氏祠堂所在地。小队随行之一便是程氏后人。程家祠堂为三开间三进二天井二廊,祠堂内部充满了精美的雕刻。叶氏宗祠又名叙秩堂,是一处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距今有530余年历史。
离开南屏后,小队来到西递古村落。在徽州现存的大大小小几十座宗祠中,西递的胡氏宗祠最具有代表性。它不仅历史悠久分支明确,而且保存得最好规模也最大。据村里的胡晖生老人介绍,西递胡氏原是唐昭宗李晔之后。黟县县志记载:“西川胡族,其先本李,唐昭宗李晔之子昌翼公,因避朱温之乱,奶娘及其丈夫将其护带至婺源考水,后随奶娘丈夫胡姓。五代时,中后唐明经科。子孙因以明经别其氏,称曰:‘明经胡’”。“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是胡氏祠堂中悬挂的一副对联。一直以来,胡氏家族一直把“孝”列为人伦之首。在敬爱堂的后厅悬挂着有一个大大的“孝”字,这个“孝”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在该祠堂中,有着一个刻着完整《朱熹家训》的屏风。
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小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了祠堂便是一个家族的族徽,更是是维系整个家族的精神纽带。祠堂维系家族,也传承着家族家训。虽然不同家族的家训并不相同,但是本质的核心都是告戒了子孙后代在为人处世上的要奉行的行为准则,不管是克己复礼,还是修身齐家,都是中华民族传承百年甚至更久的优秀传统美德。即使不是这些家族的后人,这些优秀的家风家训也都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