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砥砺青春信仰,7月15日,求索实践团满怀敬仰之情,走进被誉为“红色堡垒”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革命精神寻根之旅。

实践团成员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深入基地的核心区域参观了数十部影视剧的拍摄场景。在《沂蒙》电视剧的拍摄实景前,古朴的石屋院落、斑驳的农具陈设,无声诉说着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赤诚奉献。走进《红高粱》那片象征顽强生命力的高粱地意象场景,浓烈的色彩点燃了同学们对民族血性与抗争精神的思考。而在电影《斗牛》充满乡土气息与战时智慧的取景地,独特的地道与村落布局,生动展现了沂蒙军民面对强敌所迸发的非凡智慧与坚韧品格。每一处场景都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让课本上的文字在同学们眼前鲜活起来。

接着实践团沿路参观了红嫂原型明德英展馆,沂蒙母亲王换于展馆,沂蒙大姐李桂芳展馆,拥军妈妈胡玉萍展馆等等。一件件承载着硝烟记忆的珍贵文物、一幅幅记录着军民鱼水深情的泛黄照片、一段段详实的历史文献,系统而生动地再现了沂蒙革命老区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奉献史。特别是肃立于庄严肃穆的红嫂纪念碑前,同学们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碑文铭刻着以明德英、王换于等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群体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她们用乳汁救伤员、用柔肩扛起支前重担、用生命守护革命火种的无私大爱,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最光辉的写照。实践团成员在碑前致敬,深切缅怀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英雄。
此行最为震撼心灵的环节,是沉浸式观看了基地精心编排的沂蒙场景剧。“跟着共产党走”——当那熟悉的激昂旋律在剧场响起,演员们以饱满的激情再现了革命年代沂蒙百姓一心向党、生死相随的坚定信念。在“妇救会”演出现场,为了完成筹集粮食的任务,沂蒙红嫂你一言,我一语,拿出了做种子的玉米、要去换盐的鸡蛋……“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红嫂支援人民军队的真实写照。她们的无私无畏与纪念馆、纪念碑所展现的历史真实交相辉映,将“沂蒙精神”中那份深沉的家国大爱与坚韧不屈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叩击着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心扉。


此次沂蒙之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学子们触摸到的,是永不褪色的信仰丰碑;带走的,是砥砺前行的澎湃力量。这份源自沂蒙热土的赤诚与坚韧,必将激励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