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光云老师表示作为新一代红嫂,要传承、发扬非遗传统手艺。回忆创建蒙山妈妈梦工厂的初衷,郑老师说“我是沂蒙山人,这里是红嫂的家乡,我想要把父老乡亲发动起来,让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乡镇领导也十分支持,所以我回到了这里,创立了蒙山妈妈梦工厂。”回想起创业过程中的困难,郑老师十分坦然:“作为一个企业家,没有不困难的时候,每一个企业家都会遇见坎坎坷坷,只有去克服它,不断分析它,拥有永不服输的精神,对自己充满信心你总会战胜困难。”当被问及大学生能为传承非遗文化做些什么,郑老师建议年轻人要多实践,多与非遗老师沟通,只有看的见了,摸得着了,你才会更清楚的知道你想要做什么。郑老师表示,作为沂蒙人,传承沂蒙精神、传承红嫂精神、传承非遗文化,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传承人要让手工艺产品销售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创新产品,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也要让非遗与乡村振兴联合在一起。被问及工厂下一步的发展目标,郑老师说“我这一辈子只干这一个活了,那就是针线活,一辈子只端一个筐,针线筐,我从13岁就开始做老粗布这种文化产品,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我下一步的打算就是不再改行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非遗这个行业里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让手艺人手中产品走向全世界。”

通过此次采访,“求索”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郑光云老师用四十载光阴将针线筐变成“致富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它既需要守住“老手艺”的筋骨,更需要青年一代用新思维、新方法为其注入活力。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做非遗文化的“记录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和“创新者”,用所学知识助力老手艺对接新市场,让沂蒙精神与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