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渔家灯火照振兴:张家台村民宿产业的破局与远方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
夏日的海风拂过张家台村的海岸线,民宿的灯笼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曲阜师范大学“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走进张家台村委会,与村支书和委员围坐畅谈,围绕民宿产业的起源、发展与未来,探寻这座渔村如何以民宿为支点,撬动旅游业转型、传统与现代融合及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
“要说为啥搞民宿,其实是‘穷则思变’的结果。” 在张家台村的发展历程中,曾长期以农业与渔业为支柱产业。 但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让村民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却也难逃 “靠天吃饭” 的局限 —— 遇上台风天、禁渔期,收入便跟着缩水;农产品价格波动时,一年的辛劳可能只够勉强糊口。直到旅游业的东风吹进村庄,这份延续了几代人的生存模式才悄然改变,从 “出海打鱼、下地种粮” 到 “开门迎客、以宿兴业”,产业的转型不仅带来了收入的增长,更重塑了村庄的发展轨迹。 村支书翻开泛黄的会议记录,“大概十年前,村里就有零星村民把闲置老屋改成‘渔家乐’,但不成规模,直到2023年,大量村民开始改造民宿,村里才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化旅游业。”
最初的尝试是 “政策搭台 + 景区赋能 + 村民唱戏”。村委会先组织村民试点,山海天景区派来设计师免费出方案,还协调工匠改造老屋;同时村集体争取到首批扶持资金,用于修通沿海步道。 “游客来了不光住,还买海鲜、学织网,村民一算账,比打鱼挣得多,跟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民宿是村委会引导方向、景区助力资源、村民主动参与的结果,缺了哪头都走不到今天。” 这正契合了村庄旅游业转型的核心 —— 通过新业态激活资源,既满足游客对 “原生态渔村” 的向往,又让村民在转型中尝到甜头。
如今的张家台村民宿已形成 “特色化集群 + 差异化经营” 的格局。 如今的游客早已不满足于 “住一晚、看片海” 的浅层体验,对旅行的需求正朝着个性化、深度化、品质化跃升。他们带着对 “原生态” 与 “舒适度” 的双重期待而来。这种高要求像一根无形的 “指挥棒”,倒逼张家台村的民宿和景区不断升级。为跟上现代旅游的步伐,民宿按主题细分为三类:其一主打 “海景慢生活”,配备观海露台和渔船体验;还有聚焦 “渔家文化”,提供织网、做海鲜酱等非遗体验;其余则面向亲子家庭,配套赶海工具和儿童渔家课堂。就像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人谈到的那样:“民宿的特色打造,不必追求 “面面俱到” 的全主题覆盖,与其在多个方向上浅尝辄止,不如聚焦一个或几个核心主题深耕细作。“这种 “少而精” 的路径,既能避免同质化的平庸,也能让游客对民宿的记忆点更清晰,这才是民宿真正能留住人的核心竞争力。
民宿能火起来,离不开村里政策的托举。” 负责人翻开政策文件,话语里满是感慨。腰包鼓起来的变化是实打实的—曾经靠传统营生维持生计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经营民宿的家庭,收入较以往翻了几番,日子过得越发有底气。收入的增长,悄悄改变着村民的想法。大家打心底里明白:村子的整体环境就是 “金招牌”。清晨清扫门前街巷成了习惯,石板路被擦拭得光洁,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升。村民对环境的珍视,又反过来成了民宿产业升级的推力。村委会顺势而为,围绕游客需求改善基础设施:拓宽沿海道路方便出行,完善污水治理守护碧海,增设夜间照明保障安全…… 这些变化让村庄既保留着渔村的质朴,又具备了现代旅游的便利。当游客们感叹 “村里干净又舒服” 时,村民们更坚定了一个道理:守护好这片海、这片村,就是守护自己的生计与未来。而这份共识,正让民宿旅游在良性循环中走得更远。
谈及未来,村委会的蓝图清晰而务实。村支书介绍,计划联合山海天旅游景区打造 “一核三带”:以渔港为核心,串联民宿体验带、非遗展示带、生态观光带。同时要在 “线上吆喝” 上多下功夫 —— 组织民宿和餐馆老板学做短视频,把出海捕鱼的鲜活场景、海鲜加工的烟火气拍出来,让更多人隔着屏幕闻到渔村的味道;还要鼓励游客分享真实体验,对优质评价给予小礼品奖励,用口碑把 “张家台” 的招牌擦得更亮。
访谈结束时,民宿旁的大排档飘出海鲜清香,渔港的涛声与游客的笑声交织。张家台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业的转型,从来不是 “推倒重来”,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平衡,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 “幸福靠山”。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2周年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 要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 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