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为近距离学习传承红军的优良作风和不畏艰苦的意志品质,坚定信念、砥砺品格,以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传承发扬、凝聚力量,深刻感悟党的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坚定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传承者。7月18日,化学与化工学院赴安徽金寨党史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老红军子女家中及中共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金寨县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展“采访红二代,聆听老故事”主题实践活动。
       昨日的暴雨洗刷了整座城市,过曝的太阳似是要将人烤化,狭小的休息室大大小小的挤进了四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和一位长者,“我父亲叫余敬和,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1931年9月,我父亲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两过雪山、草地。那个时候,是红军反围剿的时候,红军要从金寨县转移,他就和他们一起走了,不比现在,那时直接跟着部队就走了。后来,张国焘和毛主席分裂,张国焘把我父亲他们一部分人带了回来,但是我父亲他们被带回来的这一批人,意志坚定,就自己返回去找红军中央了。”说起父亲当年的故事,余叔叔既是感慨万千又为父亲感到骄傲,当听见两过雪山草地后,红军人数已只有不到一万人的时候,我的内心狠狠地揪紧着,余叔叔平静的语气之下是挖野菜、吃树根、每天都有战友牺牲的那段悲壮的行军。透过余叔叔的身影,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挖草根充饥的军人,看见了被沼泽地瞬间吞没的士兵,看见了僵硬冻死的战士,看见了尸水横溢的草地,看见了在雪山之巅最高的红军墓,我看见了他们精神的高度。一句心底的“谢谢”道不尽我们深深的感激,下定决心,做一个有如炬火一般的人,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那般“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可能有人会问,“红色教育、宣传真的能起到醍醐灌顶,犹如晨钟暮鼓般的作用吗?你所做的所写的是否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呈现呢?”这个回答毋庸置疑是否定的。当听见余叔叔曾经也是一名消防兵,在二十几岁的血气方刚的年龄,他和战友们坚守着每周空余时间都去帮扶老红军日常起居的约定时;当听见武汉的学生不远万里前来,只为听老红军们做报告、讲述当年故事时,一瞬,这个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是潜移默化,是耳濡目染,是赓续传承。
     “如何将特定环境下的文化(指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和平年代下的文化教育?”这是一个红色文化如何顺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在与金寨县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胡主任进行思想交流过程中,收获颇丰,让我最为关注的即是这个发展问题,他提到家庭文化,家风建设才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赋予传统精神力量新意义的关键。我们领悟到,要将革命文化为个人社会国家所用,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至关重要。要从人类发展规律层面看待革命留下的宝贵教育意义,生活即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中做好引导、学习、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在新时代被赋予新意义,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与此同时,作为个人,对历史不仅仅是看,更多的是从文字中感受到历史,从历史的苦难中体验、学习、感同身受。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也是教育的意义。之所以说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是因为教育、宣传仅仅是提供学习的途径,真正的关键在于思想的影响,现在红色精神的传承重点不是在于强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培养个人意识和对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思维建设和实际践行。
       最后的最后,胡主任的一句话很打动我,他说:“我们每个人不是都要去做大事,大的事情也是由小的事情组成的,我们要把小事做好,做炬火,发一点光也是好的。”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推荐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7月18日,化学与化工学院赴安徽金寨党史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老红军子女家中及中共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金寨县红色文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