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实践前,我们用了3天的时间讨论并制定实践计划。在这三天里,观点相互碰撞,但我们彼此理解,相互包容,我感觉到一种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份凝聚力推动着我们齐心协力地开展此次实践。
社区宣讲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作为宣讲员的我,内心难免紧张。在宣讲过程中,我发现居民们对于垃圾分类有所耳闻,但大多不知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我想这便是我们此次“三下乡”的意义,解决居民疑惑,为社区服务,为城市服务。宣讲后,居民纷纷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顿时,喜悦之情浮上我的心头,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居民的肯定与夸奖,达到了宣讲预期效果。但沉浸于喜悦不是我的风格,与成员进行复盘,总结了宣讲存在的问题:PPT视频播放卡顿、语言表达流利度欠佳,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宣讲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开展下一次社会实践。

图为成员徐荷在工农社区居委会宣讲。
入户宣传期间,我和一位小朋友共同制作了垃圾分类画报,并且向我们讲述了课堂上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入户宣传让我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感到普及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觉得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普及理念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次推动落实的行动教育。我们实践团之所以能够齐心协力地完成此次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青年身上的使命与担当。工农路社区居委会作为本次“三下乡”志愿服务开启的地方,我们实践团成员与工农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学习,工作人员们也表示了对于队员们的期望与愿景。同时,学院工作人员也给大家讲解了社区在绿色街道、环保社区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效。

图为成员蒋发如和徐荷与小朋友进行画报制作
这次的三下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了解并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还能够有机会在工农路社区居委会学习。在这次活动之前,我所认为的三下乡,无非就是学校下发的暑期任务,应付一下而已。但是经历了这次活动,我们对三下乡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三下乡,不是想象中的标语口号满天飞,不是所需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大学生深入群众,认真地聆听群众的心声,当我们接触并融入到不同于平时的生活环境,真正认识和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亲力亲为做出实际行动,才能发挥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真正作用。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迅速发展,我们青年人必须树立正确的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建设美丽祖国的重任。

图为社区工作人员与“青春有我 筑梦前行”实践团合影
在盛夏的蝉鸣中,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圆满结束,但这不并是句号,而是我们“青春有我 筑梦前行实践团”三下乡活动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