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

转型促新生,渔旅共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28    阅读:
在海浪的拍打声中,阳光镀上一层金色,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着海的清甜味道,时刻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宁静。在东营这片广袤的滨海之地上,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院“情系三农”实践队的实践成员队员们在红光新村开展了实地调研,共同了解了渔旅融合为这个渔村带来的全新活力与巨大改变。
渔网轻舞 , 波光粼粼 , 在东营这片富饶的水域 , 渔旅融合的序曲悄然奏响 。 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的创新,更是乡村发展的新篇章一幅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 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愈发加快 。 在众多探索路径中 , 渔旅融合成为了一种创新性的尝试 。 而东营的红光新村通过融合渔业资源与旅游产业 , 不仅促进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 还为乡村带来更多的旅游价值和经济收入 , 推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
走进渔村,感受渔业氛围
我们首先来到了特色旅游村庄红光新村,映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装饰风格。木质的鱼类样式的围栏,特色的海边独立木屋,整洁清新的街道绿植,奇特而又协调的配色撞入我们眼中。我们了解到村民们借用生活元素,在村内对渔民生活化的场景进行了景观刻画,穿插了渔家景墙、渔家晒网、海藻亭等景观元素,不仅更好地像游客们体现了渔民生活特色景观,还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美丽渔村形象深入人心。撬动了游客情绪价值的释放,复游、带亲友来游、做义务推广者比比皆是。美丽渔村成功走出了一条文化铸魂、旅游赋能的融合发展之路。

图为实践队员在整理渔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翟雨菲 供图
访谈村民,了解改变道路
接下来的路程,我们找到了几位正在街边闲聊的村民。阵阵微风吹动着他们的白发,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近些年红光新村渔旅融合为他们带来了极大满足感。一位老人喜悦地说道,“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村子现在就算不出海打渔也能过上好日子啦!”红光新村深挖渔家在地文化,以渔村、渔俗、渔趣等“渔文化”为切入点,塑造了“渤海渔村”特色文旅品牌,持续推动渔文旅融合。在村民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致力于将传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旅游融入活动,真真正正的让村民们体会到了改革的好处,为村民们带来了摸得到的收入,看得见的发展。这些改变,不止让渔民心里有底,更让游客们看到了国家队基层群众的扶持,看到了祖国的坚持与人民的幸福。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泽奥 供图
体验赶海,研究旅游新篇
在村民们的引导下,我们前往了该村的“渔场”。在海岸,映入眼帘的事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盐田。凸起的田埂包围着一洼洼海水,据介绍,这是当地的晒盐特色,也是一大旅游招牌。在盐田的旁边,是向前延伸看不到头的盐碱地和淤质海滩:红色海藻渐变至绿色遍及盐碱地构成一到美丽的风景线,而在海滩下隐藏的,是美味的蛤蜊和蛏子,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亲自踏入海滩体验一番独特的赶海之旅。而当地赶海特色“拖拉机”载着一车车的旅客前往海滩深处探索更奇特的美食与风景,当地村民热情的教授着旅客赶海的技巧。在岸边,我们遇到了刚刚下海打捞海蜇归来的村民,他热情的像我们展示自己所收获的海蜇,并告诉我们傍晚赶海拾贝的高潮时间,热情的向我们介绍当地有名的海鲜。岸边立着涨落潮的智能电子时间表,为远道而来的旅客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短短几小时的海边之旅,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也向我们又一次展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特色赶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晓琳 供图
实践时光如白驹过隙,但村民们勤劳的身影,满足的笑容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在这场实践中 ,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渔旅融合政策的巨大优势。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持之以恒地应努力前行,砥砺前行,向着那未知的远方探索。挑战这一场漫长旅程,但正是这样的挑战,激发了我们的斗志和激情。我们应以勤奋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黎明和黄昏,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通讯员 马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