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到了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通过讲解员细心的讲解,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革命先烈们英勇抗敌的身影。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精神如同这片土地上的青松,永远屹立不倒。我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与牺牲与坚定信仰,也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深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将这份红色记忆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图为参观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团队成员黄韦艺 摄
随后,我们前往灌阳县大源村与三树村,两村共筑乡村振兴梦。大源村,我们记录乡村风貌,以影像助力;三树村,则参与捐资助学,并调研稻米辅食厂,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村民们热情洋溢的欢迎,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和乡村振兴的紧迫性。我们捐赠的运动服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身体,更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同时,我们也通过观察调研稻米辅食加工厂,对乡村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下午,灌阳县东阳村举行捐赠仪式,在东阳村的午后,我有幸参与了两场意义非凡的捐赠活动。廉政艺术作品的捐赠,让我深刻感受到艺术与责任的交融,它如清风拂面,净化了乡村的政治生态。而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捐赠,则展现了艺术与经济的和谐共生,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学院师生的才华与担当,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深感,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回馈社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聆听朱强书记讲述黄关面条由来。 团队成员冯宇冰 摄
由于了解到了东阳村黄关面厂的廉洁文化,我们拿起了画笔,在簸箕上描绘出一幅幅寓意清正廉洁的图案。这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廉洁文化的生动传播。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我们对廉洁精神的敬仰与传承,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魅力。午后,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对扶贫产业的看法与期望。从他们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扶贫政策的感激。同时,我也了解到扶贫产业在带动村民增收、促进乡村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次调研让我更加坚定了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的信念,也让我明白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创作簸箕画。 团队成员张子涵 摄
在东阳村度过的后续日子里,我们共同参与到黄关面条加工厂墙绘的创作中。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与这片土地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将色彩与梦想融入这片充满希望的乡村。墙绘的过程,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用心感受东阳村的每一寸土地,将面条加工厂的日常、村民的勤劳与希望,以及乡村振兴的愿景,一一呈现在墙上。这些画作,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人们在忙碌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这次墙绘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的力量与温度。它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为乡村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而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信,艺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能够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可能。未来,我将继续用画笔记录生活,用艺术服务社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画墙绘。团队成员张子涵 摄
通过这几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乡村的实际情况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更让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活动中,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放弃。这种团队精神将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最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重任,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合照。团队成员黄韦艺 摄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