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黄老师教我们绣绣球的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她拿着针线,细细演示平针、盘金等8种针法,还跟我们讲,绣球以前是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现在绣上“吉祥如意”“民族团结”,成了传递祝福的文化符号。她拿出的3件老绣球特别珍贵,上面绣着壮族人农耕、过节的场景,我一下子明白:民俗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民族的记忆,每一种纹样都有文化的温度。我自己试着拿针线刺绣时,更懂了传承的不容易:得守住传统工艺的“魂”,又要跟上时代的“变”,这种平衡,就是民俗能给精神文明赋能的关键。
在绣球风情街,72岁的韦奶奶的摊位让我看到民俗和民生贴得有多近。她和邻居们手工做的绣球,从20元的小挂饰到120元的联名文创,一天能卖二三十个。游客盼着有“绣球制作体验课”,喜欢新鲜的文创,还有韦奶奶说起收入时眼里的光,都让我知道:当民俗变成文旅产品,不仅能让更多人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还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我们收了150多份问卷,每一条反馈都是民俗和文旅融合的“信号”,也让我懂了实践调研不是走形式,得真正听群众的声音。

图1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在风情街街头与韦奶奶交流(卢家龙摄)
古戏台的将士浮雕、瓦氏点将台的抗倭故事,又让我摸到了边疆文化的精神内核。浮雕上铠甲的纹样和绣球的铜鼓纹能呼应上,瓦氏夫人“爱国护边”的精神一直传下来,我突然明白:民俗文旅不只是看风景、买特产,更要挖背后的历史和精神力量。我们提出的“山歌故事牌”“民俗IP打造”这些建议,虽然还很青涩,但也是想把文化精神变成文旅体验——让游客逛古镇、玩民俗时,能读懂旧州的“边地情怀”,感受到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次实践让我清楚,青年参与文旅融合,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推动者。未来,我会带着在旧州的感动和思考,继续关注民俗传承,用学到的东西让更多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融的路上,出一份青春力量。

图2“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