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上肤施皆入目,风起膺填万甲兵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贺敬之先生对于宝塔山的深情赞颂,这样一座唐时建造的高塔对于如今的我们,到底还能带来些什么。山上宝塔始建于唐,悠悠屹立了千年,静观世世代代的兴与衰。心有山海,静而不争。而塔下的延安早已旧貌换了新颜。尘封的岁月宛如一张发黄的牛皮纸,先辈们泪落黄埃,浇灌了塔下鲜红的旗帜。手捧一抔黄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熔铸了共和国的血泪。我们在塔前凝望,“魂归来兮”,鸟瞰全城,接力的薪火已在内心点燃,远方战士的英灵,是否能听见我们的呼唤。曾有人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六十年是一个变局国家发展的弊病会随之不断显露出来,宝塔山伫立至今已经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但是我们已然发现了突破的方法,那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民,如果将人民化为国家的主人,那么我们便拥有了无数新鲜的血液,从党的新生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宝塔虽无言,却将每一寸光阴镌刻。北科学子,以鼎薪为号召,紧紧围绕在党的领导步伐之下,抓住此次机会,深入群众一线,“心若有景,花香满径。”将内心瑾瑜,诉与这奋进的新时代。
故居旧迹今如是,泪眼常怀颂英情
如果试问,何为中国革命?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里或许将答案蕴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当时革命与运动不变的底色,1943年,我国的工业发展仍不够强大,为了保证后方生产建设的正常运行,陕甘宁边区大生产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纺线运动如火如荼地在根据地展开,为了激励同志们的积极性,周恩来总理即使手臂受伤,也投入了纺线的浪潮之中,云程发轫,培风图南,中国的漫漫征程从未有所谓的一蹴而就,也正是群众手中的一针一线,缝补出了我们工业化伟大的蓝图。宣传小组的潘一瑄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娟娟不壅,终为江河。在边区政府的窑洞里那一轮纺车,不仅纺出了民众身上取暖的棉衣,更绘制了对于未来走向温饱的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的侵略与国民党的围追,转战陕北,西北战场的胜利,都来源于民众为党省下的每一口粮食,献出的每一份力量。我们鼎薪的初心便是,走入最基层的领域找寻民众最质朴的热情,将其中的力量与我们的激情相融合,履行好我们青年人的使命。”林无静树,川无停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永远在路上。群众的路线是我们制胜的法宝,韬光逐薮,含章未曜,我们的党与国家也在自我的反思之中向着胜利走向远方。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延安的经验离不开英雄的人民,中国向来不乏民族的脊梁。我们在此相聚,鼎——民族之不朽精神;薪——传人民之英雄血脉,青春如春之萌动,如朝日之喷薄,如百卉之含苞,在无限的可能面前,我们仍会在延安,将中国的故事继续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