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洛阳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艺作品,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其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本次的社会实践旨在带领团队成员了解河洛文明的发展史、感受古都洛阳的历史底蕴;认识重点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着重了解唐三彩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探寻三彩特色小镇,动手制作三彩,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现场采访、网上调研等手段探索唐三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体悟新时代中国唐三彩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激发非遗时代感染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团队介绍
1、指导老师:
袁平丽: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已指导多个实践调研团队,指导经验丰富。
2、团队成员:
刘丽: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研究生,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担任队长,负责此次实践的策划及组织、团队管理及对接等工作。包括与实践单位沟通、采访;进行日程安排及任务细化分工和工作推进;对三彩传承人的采访;财务管理及文字材料汇集整理等。
杨颖: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研究生,在此次实践活动中负责“南石山-三彩小镇”的前期资料采集、中期信息记录以及后期文稿总结等;负责摄影、宣传等工作。
李璐冰: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研究生,在此次活动中负责搜寻洛阳三彩文化学习场馆,理清其具体位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负责“三彩文化普及情况”现场采访工作;负责摄影、剪辑视频等工作。
冯圆琳: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研究生,在此次活动中负责负责“三彩文化如何宣传”现场采访工作;负责摄影、精修图片、剪辑视频等工作。
三、实践过程
(一)、游访南石山小镇,循迹三彩非遗文化
实践的第一站,本实践团队便走进了洛阳孟津南石山三彩小镇,走进了张家彩陶进行研学,开启了探索三彩文化之旅。三彩小镇位于洛阳孟津南石山村,我们还未进入村庄,便看见了成片成片、成排成排的三彩瓷器装饰而成的宣传图案。整个村庄吐露出静谧的气息,仿佛能抚慰人们内心的躁动不安,原本因天气炎热而内心浮躁的我们仿佛被瞬间抚平了。古色古香的唐三彩文化浸润在村落里一砖一瓦间,屋脊上、门楼上、亭子中到处都是仿古的三彩、秦俑,身处其中,好像穿越到了盛唐时期。实践团队参观了中国唐三彩文化园,并对当地最为出名、规模最大的张家彩陶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场体验三彩制作过程,并有幸采访到张家彩窑、中国唐三彩文化园的负责人、河南省洛阳市绞胎三彩制作技艺传承人、青年艺术家张毅鹏。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青年文艺家们对文化传承的信念,以及与时俱进、创作含有当代特色的文创品的理念,更是了解到了整个村庄对唐三彩的热爱和坚守,传承和创新。
(二)、参观洛阳博物馆
团队实地考察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洛阳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想要了解唐三彩,不仅仅要学习它的小的具体的历史,还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中去探索,而洛阳博物馆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学习地点。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有七大专题陈列“河洛文明”、“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和“王秀艺术馆”。通过参观洛阳博物馆,团队了解到博物馆的历史、建筑特色和展品背后的故事,领略到了其中展示的丰富文化遗产,理解了博物馆的重要性以及历史文化的宝贵价值。馆内的“唐三彩”专题陈列也十分契合本次实践的主题,给我们带来的是接连不断的心灵震动。
(三)、游访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
实地考察的第三站,团队来到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位于洛阳著名打卡景点丽景门一层,是洛阳老街的一个小众博物馆,面积并不大,在2020年10月被评为第四批三级博物馆。三彩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郭爱和。其内的展平把唐三彩和各种艺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三彩作品的创新,有一种新式的美感。
(四)、踏访爱和小镇,感受非遗时代氛围
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洛阳当地文化氛围浓厚的小镇——爱和小镇,寻找唐三彩非遗文化的时代彰显。在爱和小镇,三彩和陶艺品与当地自然景观结合得出奇自然,镇上的景观设计呈现令人震撼。据当地的艺术品商店员工所说,这个小镇是由三彩艺术家郭爱和先生打造,他身为建筑师的儿子也参与其中,成品之美令人惊叹。此外,当地每年12月的最后一周周末都会举办拍卖会,众多艺术家们当场进行创作并拍卖作品,其后的拍卖费用用于当地学校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小镇的经济和建设添砖加瓦了。
四、实践成果与收获
此次唐三彩之旅,团队成员学习到复杂而多元的中国古代制陶技艺,透过唐三彩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到传统文化对我们人类存在意义所在。唐三彩静谧而又绚烂的色彩,带给人们美好和思考,也代表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正如张家彩窑负责人、青年艺术家、当代三彩传承人张毅鹏先生所说:“非遗”应该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呈现,传承要把握非遗项目的内在文化价值,注入新的时代活力,让不同时代碰撞,才能长生符合时代的需求的新事物。”的确,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城市生命力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