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青海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宣传,8月1日“青于蓝”团队前往青海省博物馆开展了博物考察。
团队先后踏入了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馆、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历史文物展、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等丰富多彩的展区。时光倒流,透过一件件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珍宝,沉浸在一段段过往的云烟中。
在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馆,团队眼前尽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瑰宝。从纳木错的藏族刺绣,到玉树的哈达制作,再到海南的藏族锅庄舞,这些传统技艺都是青海非遗的代表性项目,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每一件非遗作品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民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比如藏族刺绣,是藏族同胞自古以来的独特手工艺,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生活哲学。在工艺流程复杂、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传统技艺面前,团队无不感叹于非遗的珍贵。
深入解读青海考古成果展的科研成果,团队更是亲眼目睹了青海考古界取得的累累硕果。从新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遗址,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到唐代的佛教文物,这些考古成果生动地诠释了青海地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青海考古工作者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青海历史文明的认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马原说,”这些考古成果不仅填补了我们的知识空白,也为保护和传承青海悠久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仔细聆听着马原所长的讲解,对考古工作者的执着和智慧折服不已。”这些考古成果无疑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成果,让我们对这片热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位团队成员感慨道。
顺着时光隧道往前走,团队来到了青海历史文物展。在这里,他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青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的真面目。从3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石雕到唐代的贵重陶瓷器,再到清代的精美织锦,应有尽有。每一件文物都犹如一个个缩影,在静默中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生活、信仰和审美。”这些文物都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无数前人的智慧结晶。”青海省博物馆馆长赵明说,”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青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团队仔细端详着每一件文物,感受着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魅力。”这些文物让我们感受到了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禁对这片热土充满了敬畏之心。”同行的一位参观者由衷地说。
继续向前,团队来到了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这里汇聚了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中国西藏、陕西、宁夏、内蒙古等七个省区的精品文物,描绘着跨越千年的丝路文明交往史。
从丝绸、陶瓷到金银器,从壁画到石刻,每一件文物都带着神秘的东方韵味。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唐蕃时期,这条古老的文化交流之路上,多元文明交织、融合的历史画卷。
"唐蕃古道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长期和睦相处的历史。"青海省文物局局长李志军说,"今天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一窥当年的盛况,感受文明交流的魅力所在。"
在此次参观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对青海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和河湟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了深入梳理。从史前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团队成员详细梳理记录了河湟地区的政治、文化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同时,大家深刻认识到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河湟文化在黄河流域中的重要地位。
河湟谷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黄河流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这里不仅保存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事实上,河湟文化不仅影响了青海,甚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也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团队在考察中发现,河湟地区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沉淀,更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保护河湟文化,团队在此次实践中梳理汇总了3000余字的资料,收集整理了500余张图片,这些成果将用于后续的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有幸联系到了青海河湟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张岱年老师,并策划了后期的非遗主题专访,以期进一步推广和传承青海河湟皮影戏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团队成员的文化素养,也为青海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河湟文化的内涵,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宋延青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