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食品安全走进社区生活圈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公共安全之基。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这两类弱势群体,他们的食品安全认知往往存在特殊痛点——老年人易被“伪养生”“过期食品还能吃”等谣言误导,并且储存习惯落后于科学标准;儿童因好奇心强、饮食依赖家长却缺乏辨识力,易接触“三无零食”“危险餐具”。本次“一老一小”食品安全课以“实践加互动”为核心,深入养老院与幼儿园,用“老人听得懂的话”“孩子喜欢玩的方式”,让食品安全知识落实到真正需要的人群,成为守护健康的保护神。
二、场景化切入:“一老一小”的生活场域与认知特点
(一)养老院:老人们的餐桌焦虑与知识缺口
2025年7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赴湖北黄冈伊利有限责任公司实践团在养老院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老人们的日常饮食以食堂供餐为主,但普遍存在三大困惑:一是剩菜,部分老人具有节俭习惯,认为热了就能吃,却忽视了夏季常温下剩菜4小时即可能变质;二是保健品迷信,许多老人曾购买过降血糖保健品,排毒养生茶等,甚至为了购买这些保健品而停用医生开具的常规药物;三是储存,绿叶菜用塑料袋捂一天,熟食和生肉混装冰箱等现象普遍。针对这些痛点,科普团队将课堂设在养老院活动室,分别针对存在的问题为老人们展开科普教学,为老年人的食品安全献一份力。
(二)幼儿园:孩子们的食品习惯养成
2025年7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赴湖北黄冈伊利有限责任公司实践团到达赤壁中心幼儿园,幼儿园是儿童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但调研显示,65%孩子有“用手抓食物”“咬玩具餐具”的习惯。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科普团队将课堂搬进幼儿园,用生动形象的PPT和演讲告诉孩子们哪些食物的可以直接使用,哪些要经过处理后再食用,哪些不能食用。同时,我们详细地教学了七步洗手法,让食品安全走到祖国的未来,
三、“一老一小”的科普实践与反馈
针对老年群体注重实用性、儿童偏好趣味性的特点,科普实践以“精准适配需求”为导向,通过场景化互动与体验式教学,推动知识从知识到行动转化。
四、当下食品安全现状与社会关注:痛点与破局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稳中向好,但“一老一小”群体的风险仍需警惕:《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售烟售酒网点”,《反食品浪费法》推动“剩菜管理”纳入社区公约;民间层面,短视频平台“食品安全科普”话题播放量超百亿,但内容良莠不齐,“伪科普”仍易误导缺乏辨识力的群体。社区科普的价值,正在于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信任度,填补政策与个体之间的“认知鸿沟”,让安全意识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践行”。
五、活动成效:在实践中看见“改变的力量”
“一老一小”食品安全科普活动成效显著:针对老年人的实用科普,帮助其掌握剩菜处理、保健品辨别等技能,实现“整理冰箱减少浪费”“识别虚假宣传”等生活改善;面向儿童的趣味互动,让孩子化身“家庭监督员”,带动家长关注生产日期、果蔬清洗等细节,形成家庭联动效应。活动既让知识转化为老幼群体的生活技能,又通过代际影响扩大科普覆盖面,真正实现了食品安全知识从“听懂”到“用起来”的落地,也为后续优化科普形式、深化效果积累了实践经验。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