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台渔港是整个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最大的渔码头,每天进进出出的渔船川流不息。“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走进张家台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壮阔的渔家图景——数百艘大小渔船整齐锚泊于港湾内,桅杆如林、船帆轻垂,构成了夏日渔港最具生命力的开篇。站在岸边远眺,从近海作业的小型渔船到可远航的钢制渔轮,各类船只依吨位有序排列,船身斑驳的漆色记录着与风浪搏击的岁月。
最令人瞩目的却是道路旁白墙青瓦的民宿,烟火气十足的渔家饭店。近年来,张家台村充分发挥临海资源优势,创建精品旅游特色村,打造旅游、休闲、度假、民俗等村庄景区,发展滨海新兴产业,一处处民宿毗邻绿道,面朝大海,逐渐铺展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乡村之变,是民生幸福最为平实的注脚。实践队队员通过走访村民和游客,张家台村的变化从一个个答案中拼凑完整,勾勒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渔村向滨海文旅样板蝶变的清晰轨迹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当地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纷纷开办民宿,各式各样,风格不一的民宿构成了张家台别具一格的风貌,村民们说家乡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交通更加发达了,沿海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原本闭塞的渔村变得热闹了起来,而且在村两委的努力下,村农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当我们问道“大家都去干民宿了,那传统渔业还存在吗?”“我家那口子是收鱼的,我们休渔期的时候就经营民宿,9月份开海之后,旅游热也就过去一阵了,就可以忙收鱼了,正好错开,不耽误,也没有淡季。”文旅旺季做民宿,开海后做渔业,这种方式是张家台村大部分村民的经营模式,从年头忙到年尾,日子充实又红火。
通过采访可知村中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选择去外出打拼,而是留在家乡创业,恰恰反映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新农村开辟出了通过移风易俗、整顿村容村貌,发挥海洋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一村一特色的小康之路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这些年轻人使小渔村一直保持着发展的后劲。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张家台村可谓占尽先天优势。这里两面环海,有波光粼粼的海面,红白相间的灯塔,驶向远方的渔船,和盘旋在天空的海鸥,千米金沙滩上,天然赶海园礁石上贝类繁生,退潮后蟹爬鱼跃虾跳好不热闹……这里与主城区遥遥相望,天气好的话能清晰地看到远处城市海岸线,这里的渔港码头视野开阔,没有遮挡,是夕阳晚霞的绝佳观赏地。沿海公路的便捷交通带来了更多客流量,阳光海岸绿道也为沿线民宿增添了“热度”,让乘兴而来的游客尽兴而返,赞不绝口。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张家台村借滨海资源实现文旅转型,是传统渔村破局的生动样本。然而,随着询问的深入,村民们在其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不满——渔港周边偶见垃圾堆积,旺季交通拥堵影响游客体验;民宿产业更是面临同质化竞争、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可持续性挑战,部分民宿仅简单改造老宅,缺乏特色体验内容,管家服务、配套设施也存在明显差距 。
这些问题,看似是发展中的“小困扰”,实则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色与后劲。深入调研张家台村发展现状,精准剖析人居环境如何适配文旅定位、基础设施怎样匹配发展速度、公共服务能否满足村民与游客双重需求,以及民宿产业怎样突破同质化困局、提升服务质效等瓶颈问题,进而提出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才能真正打通发展堵点,让张家台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既走得通、更走得远,为同类滨海渔村转型提供可借鉴的“鲜活样本” ,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从与海为邻到与海共生,从耕海牧渔到向海发展,张家台村的蜕变,是乡村振兴浪潮中生动的缩影。那些穿梭在渔港与民宿间的脚步,那些在渔市、饭店里洋溢的笑脸,都在诉说着:当山海资源与发展智慧相遇,渔村的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