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总结

细竹柔丝织就共富路——杭科院“农村女性力量发展调研队”走访东阳竹编传承人蔡红光

    发布时间:2025-09-20    阅读:
    来源:赵智悦 农村女性力量调研队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调研目的
        为持续深入探寻女性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与力量,我们“农村女性力量发展调研队”循着“她力量 兴乡村”的主题,继续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调研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女性赋能,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探索她们如何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坚韧的匠人精神与创新的发展思路,将古老的技艺转化为带动乡亲致富、激活乡村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进一步揭示女性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交汇点上的核心价值与卓越贡献。

        调研准备
        在结束宁海前童古镇的调研后,团队旋即转向新的目标。我们围绕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特别是竹编)的传承现状、创新路径及其社会效益进行了资料补充学习。通过提前研究,我们锁定了浙江省东阳市卢宅村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竹编非遗传承人蔡红光老师。团队优化了访谈提纲,重点设定在其个人技艺传承与创新、克服的性别挑战、带动乡村女性就业的具体模式以及非遗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希望进行更为深入的对话与观察。

        调研过程
        8月3日,调研队抵达文化底蕴深厚的东阳卢宅村。在弥漫着竹香的“红光竹编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蔡红光老师。她的指尖竹篾翻飞,沙沙声如同时光的低语,我们瞬间被其精湛技艺所吸引。
        访谈中,蔡老师坦诚分享了她三十年的坚守历程。她坦言女性在“劈竹”等需要力量的环节存在不足,“但女性有女性的优势,我们更耐心、更细致,有些精细活儿,男同志还真比不上。”这份基于性别特质的清醒认知与自信,让她找到了“以柔克刚,以精取胜”的独特传承之路。我们参观了工作室,亲眼目睹了粗细均匀的竹丝如何在她灵巧的双手中,化作既传统又时尚的竹编包包、茶杯套、灯饰等创新产品。她“要让竹编‘活’在当下,而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的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调研结果及发现
        通过对蔡红光老师的深度访谈,我们获得了以下核心发现。
        创新求变,让非遗“活”在当下:蔡红光老师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她开发的一系列兼具实用性、审美性和文化内涵的竹编新品,成功打破了非遗技艺“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使其重新融入现代日常生活消费场景,为传统竹编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薪火相传,规模化培养后继人才:蔡红光老师极其重视技艺的普及与传承。她的工作室每年培训人数超千人次,为竹编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极大地扩展了技艺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柔性赋能,开辟女性居家就业新路径:这是“她力量”最生动的体现。蔡红光老师主动带动周边乡村妇女学习竹编技艺,工作室培训学员中女性占比超过八成。她成功开辟了一条“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灵活就业模式,使众多乡村女性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显著增加了家庭收入,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了个人发展与家庭照护的平衡。
       示范引领,提供传统工艺振兴的“东阳经验”:蔡红光的实践不仅成就了个人事业,更为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她证明了女性传承人能够凭借其耐心、细致和独特的审美,在非遗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有效反哺乡村社区发展。

       调研感悟
       从宁海的草木染到东阳的竹编,连续两日的深度调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女性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领域中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与带动力。蔡红光老师的故事,与陈群老师异曲同工,都是一部以女性匠心、创新与初心写就的奋斗史诗。
       她们以柔韧之力,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她们以母性之光,照亮了众多乡村姐妹的共同富裕之路;她们以文化之魂,守护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乡土的文化根脉。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力量”的深刻内涵——那是一种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用传统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以共赢合作替代单打独斗的智慧和格局。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兴旺,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蔡红光们正是这其中的关键纽带。她们用实际行动宣告:乡村振兴的路上,女性不仅是参与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一根根细竹柔丝,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乡村女性的自信、乡村产业的未来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宏伟蓝图。这份“她力量”,温柔而坚定,必将持续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