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实践队员走进了洋溢着醒狮文化气息的桥下公园,桥下公园作为传承醒狮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处处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滑梯顶端那由积木精心拼接而成的狮子头。这只狮子头造型逼真,神态威严,仿佛下一秒就要舞动起来,向人们展示醒狮的活力与风采。而在公园的另一侧,一排印有狮子头图案的小鼓整齐排列,每一个图案都精致细腻,将醒狮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无声地诉说着醒狮文化的悠久历史。

图为桥下公园的积木狮子头。陈泽玲供图
队员们的镜头时而聚焦于积木狮子头,捕捉阳光洒在上面的光影变化;时而对准那排小鼓,展现其排列的韵律之美。每一个镜头都凝聚着他们对醒狮文化的珍视,希望通过影像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桥下公园的醒狮文化特色。
“您知道了解马克村的醒狮文化吗?”“您觉得这些醒狮元素的景点怎么样?”除了记录景点,团队成员还根据精心设计的问卷对公园里的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面对这些问题,大家都积极回应。一位当地的年长村民笑着说:“醒狮是我们村的传统文化,逢年过节都能看到醒狮表演,桥下公园设计的特别好,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咱们的非遗传统文化。”一位外地游客也表示:“这些醒狮元素很有特色,让我对非遗醒狮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为青耘实践队员采访外来游客。陈泽玲 供图
为探寻醒狮文化的深层根脉,调研团队在刘思吕老师与农村经理人高宝仪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马克小学共同去探索由马克村小学生组成的马克村醒狮团队,会议室里,非遗传承人张健仔主席与梁校长自豪地介绍道,学校的醒狮队已有数十年历史,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成百上千次活动,斩获的奖状能铺满好几面墙。随后访谈结束队员们跟随张主席与校长以及醒狮队的“小狮子“们一同来到立人楼下的武蕴堂,堂内锣鼓震天,几名小朋友托举狮头腾跃俯身,绸缎狮被划出优美弧线。虽被狮头遮蔽面容,仅露出紧抿的嘴角与稳健的脚步,但每一次甩头亮相都透着不服输的劲头。表演结束,掌声如潮,在场所有人纷纷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图为青耘实践队员采访张健仔主席。陈泽玲 供图
为深度体验非遗醒狮文化,队员们变身“小学生”体验醒狮技艺。尝试打鼓,手腕震得发麻,节奏的急促让人应接不暇,每一次鼓声的起落都仿佛在敲击着调研队员们对醒狮文化的好奇与渴望。张健仔主席告诉我们打鼓时,要扎稳马步,只有马步稳了,鼓点的节奏才能稳定。握鼓槌的姿势也十分关键,若姿势不正确,不仅敲出的鼓声会有偏差,还可能对手造成损伤。张健仔主席一次次地为我们展示它的节奏,告诉我们在心里默念一二一二一二,先慢后快,调整发力方式,在张健仔主席的指导下我们勉强才能打出一小段有节奏的鼓声。接着,队员们又去尝试舞动狮头,才发现它比想象中要沉重许多,每一次的举步挪动、舞动甩头,都需要全身协调发力。那狮头在手中仿佛有了自己的脾气,不听使唤地晃动着,难以摆出像小队员们表演时那般灵动优美的姿态。队员们依照小朋友所说的节奏,开始一步一步地模仿那些基础步伐。每一次抬腿、转身、落脚,都透着一丝紧张与专注,手部动作也在努力配合,力求让整体看起来更加协调。

图为青耘实践队员学习舞狮。孟炜昕供图
尽管动作还略显笨拙,但大家都沉浸在这份体验之中,在汗水中感受着醒狮技艺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次亲身尝试,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马克小学的小朋友们平日里训练的艰辛,也明白了醒狮文化传承背后所付出的努力。马克小学醒狮队打破传统束缚、以热爱与坚持赢得尊重的历程,对醒狮的认知从表面热闹深入至文化内涵,仿佛窥见往昔舞狮人对技艺的执着坚守。

图为大合照黄扬誉供图
经过本次对马克村非遗醒狮文化的深入调研,团队成员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调研不仅是记录,更是为文化生长添一捧温柔的沃土,让非遗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绵延不息。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