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赋能非遗传承,青春绘就时代新彩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赋能非遗传承,青春绘就时代新彩
 
盛夏时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智童传·漆艺新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扬州与南京溧水等地,开展“非遗传承+数字赋能”主题系列活动。青年学子通过校企共建、科技调研等多种方式,以专业之长为传统工艺注入科技活力,以赤诚之心服务基层社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党建引领聚合力,校企共建开新局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扬州漆器厂举行了党建共建签约暨“美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双方围绕“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文化共传”达成共识,学院将借助电子信息专业优势,助力漆器技艺数字化,而企业则开放工坊资源,打造美育研学平台。
签约后,学生们在党员工匠的带领下走进车间,近距离观摩选料、制胎、髹漆等工序,现场学习螺钿镶嵌、点螺等非遗技艺。在藏品展示区,学生们从传统器物到现代创新作品,深入了解了扬州漆器从战国起源到明清巅峰的发展脉络,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数智赋能探路径,专业所学活课堂
实践团队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聚焦数字化展陈技术,借助文物三维扫描、AR增强现实等技术,追溯运河文化的演变,仔细分析1:1复原漕船的数字化建模技术。在扬州东关街,队员们走访漆器、剪纸等非遗店铺,与传承人深入交流工艺数字化采集和虚拟展示方案。
团队计划将调研数据转化为课程设计,开发漆器数字化保护小程序原型。学院也拟在下学期开设“非遗数字化”创新工作坊,进一步推动“专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为非遗传承探索新路径。
匠心实操润初心,亲身体验强认同
在扬州漆器厂,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螺钿漆扇制作。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认真完成贝壳切割、图案镶嵌等工序。工作人员强调“切割要稳,镶嵌要准”,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技在手中,艺在心中”的非遗精魂。通过亲手创作,队员们对这项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价值,有了更为真切的感悟。
非遗走入社区,童心共绘传承图
在南京溧水团山社区,团队以“理论讲解+实践体验”的形式开展“大漆与螺钿”课程。“小小宣讲员”周正分享了自己对漆器工艺的感受,孩子们在队员们的指导下,体验了漆扇、螺钿胸针制作。家长们纷纷表示,活动“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随后,团队联合社区举办了“童心义卖传暖意 青衿搭桥汇爱心”主题公益义卖活动,展销师生与儿童共同制作的漆艺作品。队员们化身“爱心摊主”,热情介绍创作故事,现场还设置了手工体验角。居民们感慨,这样的活动既能购买到手作工艺品,又能做公益,非常有意义。这场“非遗+公益”的社区活动,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融入了百姓生活。
廉洁文化润人心,行走课堂厚使命
实践团还走访了江泽民故居、扬州家风展示馆和平山堂,接受廉洁文化教育。在江泽民故居,通过观看图片、手稿等,感悟“爱国为先、清廉为本”的家风;在扬州家风展示馆,从朱自清家书、阮元家训中感受廉洁文化,聆听阮氏后人阮锡安先生讲述《阮氏家规》“居官当廉正”的传承故事;在平山堂,从欧阳修、苏轼政德遗址中,体悟“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古训,接受了一场沉浸式的廉洁教育。
从车间到展馆,从课堂到社区,从技艺体验到数字保护,一系列实践行动见证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学子守护文化根脉的时代担当。正如指导教师葛汉卿所说:“非遗传承需要坚守,更离不开创新。我们希望青年用数字技术与文化热情共同点亮传统技艺的新时代路径。”
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专业+文化+思政”的育人体系建设,深耕“非遗+美育+校社企共建”融合模式,让更多青年在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中找到使命感与归属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奏响青春最强音。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