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医学与音乐,开展基层健康关怀
11日上午,实践队首站分赴晋江市磁灶镇扬美村敬老院和磁灶镇洋尾村敬老院开展“音疗+八段锦”“穴位按摩+情感疏导”活动,按摩内关穴等缓解老人病痛,伴竹笛演奏开展“听歌识曲”,唤醒记忆、疏解情绪;下午,在洋尾村党群活动中心,以“音绘心途·乐伴成长”为主题开展心理团辅,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导乡村儿童借律动感知情绪、用绘画表达音乐想象。最后,孩子们合唱《小美满》,童真里播撒梦想。

图为扬美村敬老院的老人主动献唱。吴小涵 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洋尾村乡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团辅。吴小涵 供图
深入乡村调研,搭建情绪抒发与文化传承平台
12日,实践队深入闽清县梅溪镇樟洋村走访调研,入户科普穴位按摩,了解乡村精神文明与健康需求。午后,实践队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采集樟洋村自然声音素材制作编曲,并制作树洞造型的“心语信箱”,表面贴满音符、乐器贴纸等音乐元素,为乡村居民提供抒发情绪、倾述愿景的独特渠道。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搭建音乐情绪树洞“心语信箱”。吴小涵 供图13日,厦门医学院“临听心语,音绘乡途”实践队联动清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实践队共同走进闽清县博物馆及陈旸、陈祥道纪念堂,开展跨越古今的精神文明对话。在纪念堂内,队员们轻抚琴弦、叩击编钟,扬琴与古筝声交织,让中国首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的智慧与扎根闽清的十番古乐遗韵在乐声中焕发生机。这场礼乐和鸣,既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是浸润心灵的疗愈之声,为乡村振兴注入安宁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陈旸、陈祥道纪念堂敲击编钟。吴小涵 供图


图为实践队联合清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实践队在陈旸、陈祥道纪念堂合影。吴小涵 供图
以青春实践赋能,探索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
本次“临听心语,音绘乡途”三下乡实践活动以音乐为媒,关爱“一老一小”,通过八段锦教学、鼓铃协奏等形式融合健康关怀与创意艺术,既是青年学子响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生动实践,也以心理关怀为切入点探索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未来实践队将持续以音乐疗愈赋能心理健康服务,让心理关怀的暖流滋养基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精神根基。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