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电(通讯员 黄嘉欣)乡村振兴的蓝图,需青年以实践为笔共同描绘。为深入探寻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引导青年在实践中感悟责任与担当,2025年7月22日,山东理工大学“一路前行”实践团前往山东省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在队长张艺锦的带领下,全体线下成员实地参观调研,解锁智慧农业的创新密码,学习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体悟科技与农业融合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推动。
智慧赋能结硕果,科技深耕助振兴
“这里是园区的‘大脑’——智慧物联系统平台。”在园区负责人园区负责人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了控制中心。眼前的大屏上,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作物生长数据实时跳动,技术人员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从育种到销售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传统种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道,园区核心区占地475亩,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了“育种—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标准化体系,每一颗蔬菜的生长都可追溯,效率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以上。 在种子展示区,实践团成员被色彩各异的种子吸引。“这些彩色外衣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包衣技术,能防霉变、隔虫害,让出芽率提高到95%以上。”园区负责人指着玻璃罐中的种子说。目前园区已培育85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涵盖茄果类、叶菜类等,为农户提供了“良种保障”。成员刘晓冉拿起一粒包衣种子仔细观察:“小小的种子里藏着科技的力量,这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底气。”
图1 为智慧物联系统平台。
通讯员 郑安慧摄
图2 为控制区域控制样范。
通讯员 郑安慧摄
绿色创新筑基石,生态农业谱新篇
走进玻璃温室,阵阵清爽扑面而来。“这是湿帘与风机组成的降温系统,靠物理方式把温度控制在25℃左右,比空调更适合作物生长。”园区负责人的话解开了成员们的疑惑。温室里,无土栽培的“赤霞珠”小番茄挂满枝头,如葡萄般成串生长,这是引入荷兰工厂化技术的成果。“不沾泥土,靠椰糠条固定根系,水肥通过细管精准输送,省水省肥还环保。”技术人员演示着手机操控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大罐储水、小罐施肥,一键即可完成灌溉。 更让成员们惊叹的是“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在温室角落,雄蜂标本旁的蜂箱里,忙碌的雄蜂正专注授粉——它们不采蜜、不筑巢,却能让果实更圆润饱满;而丽蚜小蜂等天敌,则默默“消灭”蚜虫等害虫,替代了农药使用。“整个温室零农药,达到绿色双A级标准。”园区负责人自豪地说。成员周子昂感慨:“原来‘有机蔬菜’的背后,是一整套生态循环的智慧。”
图3 为无土栽培小柿子挂满枝头。
通讯员 郑安慧摄
全链融合促增收,青春实践悟担当
在深加工车间,实践团成员品尝了园区的招牌产品——果蔬脆。“这是用60度低温油浴脱水做的,保留了90%的营养,还不油腻。”园区负责人介绍,传统高温油炸产品油脂含量超30%,而园区产品仅8%,在电商平台单月销量破10万件。除了休闲食品,园区还开发了预制菜、净菜系列,让蔬菜从“田间”直达“餐桌”,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我们的核心是‘联农带农’。”园区负责人透露,园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向周边500余户农户提供种子、技术与销售渠道。农户李建国就是受益者:“跟着园区种迷彩小番茄,亩产收入从8000元涨到2万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园区原料供应,又让农户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去年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超800万元。
青春实践悟使命,乡村振兴勇担当
在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与园区负责人深入交流。“科技农业的难点在哪?”“青年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面对提问,园区负责人坦言:“缺人才、缺年轻力量。你们学生懂技术、有想法,正是乡村需要的‘新鲜血液’。” 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让他们看到了智慧农业的无限可能。“以前觉得乡村振兴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学好专业知识,就能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队长张艺锦说。实践团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结合所学专业提出“高校—园区—农户”的协作建议,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村。 夕阳下,实践团成员与园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镜头里,温室的玻璃映着晚霞,也映着青年们坚定的眼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科技是引擎,而青年的担当,正是让这股力量持续运转的燃料。
图4 为实践团与公司相关负责人合影留念。
通讯员 郑安慧摄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