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洋村作为省级传统村落,樟洋村古厝林立,飞檐木雕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实践队员行走于青石板路上,感受古村风貌。然而,村落里少见青壮年,更多的是留守老人的孤寂,面临村民们的情感需求亟待关注等现实挑战。带着这份对村落痛点的敏锐感知,实践队于当日上午开启了村落探访之旅。通过实地参观,队员们对樟洋村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座传统村落的魅力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对村民的情感依托与心理需求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参观樟洋村。郑文昕 供图
午后,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直播推广樟洋村特色农场品的工作率先启动,队员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盛宴。镜头前,队员们手持樟洋村的橄榄酒、橄榄汁、橄榄糖等当地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从营养学角度细致讲解橄榄的丰富维生素含量、抗氧化功效,旨在借力新媒体拓宽农产品销路,助力樟洋村产业振兴。随后,队员们分为三组进行活动。音频采集小组深入樟洋村山林溪畔与田间地头,系统收录当地自然声景。队员们在山林间采集鸟鸣,于溪流旁记录水声,在村落中收集鸡犬相闻之声,并捕捉草丛间的虫鸣蛙叫。这些原生态声音将成为独特的漳洋村“声音档案”,通过听觉媒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魅力,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提升乡村吸引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在樟洋村采集自然声音。吴小涵 供图
采访组踏入樟洋村纵横的巷道,开展入户健康关怀活动。在飘散着烟火气息的院落里,队员们与村民围坐桌边,耐心讲解并示范适用于长者的肩颈、腰背保健手法。与此同时,“心语信箱”的制作现场同样热闹非凡。实践队队员们以木箱为基底,选用象征希望的明黄、寓意温暖的橙红等色调,在装置表面绘制出音符图案,呼应了实践队采集的乡村声景元素,使装置兼具视觉美感与情感表达功能。该装置打造了一个鼓励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互动空间,为村民们提供“心灵驿站”与艺术疗愈体验。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与“心语信箱”合影。吴小涵 供图
随后,实践队队员们与闽江学院团队成员们分享实践经验,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心语信箱”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能够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情感上的凝聚正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动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闽江学院同学合照。吴小涵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从直播推广橄榄制品时融入的医学解说,到自然声景采集计划中对乡村生态价值的挖掘,再到闽江学院参与“情绪树洞”所构建的心理支持网络,厦门医学院实践队的樟洋村行动,正以“小切口”推动“大振兴”:既守护了传统村落的文化根脉,又为乡村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校村合作”模式,让乡村振兴在情感温度与专业深度的双重加持下,走得更稳、更远。(通讯员:郑文昕 朱雨煊)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