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上午,实践队队员们沿着樟洋村幽深的巷陌缓步走访,在青石板路与斑驳墙影间,亲身体悟这座省级传统村落承载的厚重历史记忆。队员们俯身倾听村民心声,细致体察他们在情绪表达、压力疏解等精神层面的潜在需求;与孩童互动时,更用心捕捉着孩子们对自然声响的独特感知与童真表达。这场沉浸式调研中不仅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乡村文化的鲜活脉搏,更精准把握了村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多元诉求。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樟洋村周边了解历史沿革。郑文昕 供图
午后,实践队迎着暖融融的日光,正式开启自然声音素材的采集工作。穿梭于阡陌纵横的田间、清澈见底的溪流之畔与草木葱茏的林间小道,凝神捕捉着清脆婉转的鸟鸣、潺潺流淌的水声、风吹叶动的沙沙声 —— 这些饱含生命气息的自然韵律,被一一收录进设备中。实践队队员们将这些原始声响将转化为富有节律的声波,巧妙融入音乐疗愈活动,引起村民在聆听中重新感知与自然的深层联结,唤醒心底沉睡的安宁与由衷的喜悦。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樟洋村周边采集自然声音。吴小涵 供图
下午,实践队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搭建起音乐情绪树洞“心语信箱”,用花朵、绿叶枝条进行装饰,并配以“悄悄话”等温馨标语,与工作站内浓厚的乡村振兴实践氛围相映成趣。村民们在沉浸式治愈的环境中写下心声投入树洞。“心语信箱”不仅为村民开辟了一个可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独特空间,更让他们在艺术疗愈氛围中获得被理解、被接纳的深层情感共鸣与心灵慰藉。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搭建音乐情绪树洞“心语信箱”。吴小涵 供图
同日,实践队队员们还利用工作站的引凤直播间,以“心语乡乐直播间”为阵地即兴哼唱起婉转悠扬的乡村小调,让质朴的旋律传递出治愈人心的音乐力量。并借着这份轻快氛围热情推广当地特色橄榄产品,让音乐与产业在直播间里交融共振,既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鲜活动能,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服务乡村的时代担当。此次实践队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的实践活动,以音乐疗愈为桥梁,将专业心理关怀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深入乡村文化调研、自然声音采集与“心语信箱”搭建,既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又关注了村民心理健康,切实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的落地生根。实践队队员们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音乐疗愈服务乡村的新路径,为村民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图为“临听心语,音绘乡途”实践队与闽江学院团队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合照。吴小涵 供图
通讯员(吴小涵 朱雨煊 郑文昕)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