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文化强国战略,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滁州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具体日期,2025年7月10日赴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开展了一场以“探千年文脉,传时代薪火,筑振兴之梦”为主题的深度文化学习与赋能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青年学子文化自信,汲取智慧力量,思考文化在赋能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与实现路径。
探·华夏文明之源:在历史长河中感悟厚重底蕴


本次实践的重点之一是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团队特意安排了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的深度体验环节。在“巧夺天工”展厅,苏绣的精妙绝伦、云锦的灿若云霞、金陵剪纸的巧思灵动、宜兴紫砂的古朴典雅……无不令队员们叹为观止。大家围绕“如何让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乡村市场”、“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非遗文化”、“非遗产业如何带动乡村特色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后续思考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积累了宝贵的一手素材和灵感火花。

适逢重要历史节点,团队特别参观了南京博物院的从近代中国的苦难深重,到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奋斗,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提及一件具体展品或场景,如:渡江战役相关展品/雨花英烈事迹展区]前,团队成员神情肃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悟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极大地激发了队员们的爱国热情和时代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特别是要思考如何将这份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实际行动。

一天的博物院之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团队成员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力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在返程的总结分享会上,队员们结合所见所闻所思,踊跃发言: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手工艺、古建等资源,是文化振兴的富矿。我们要学会发现和挖掘。”
“非遗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古董’,它需要活化利用。我们可以探索‘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乡村旅游’等模式,让文化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既能传承精神,也能促进乡村发展。”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更要做文化赋能乡村的实践者、创新者。把在南博感受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智慧,带回乡村,落到实处。”

(照片从左往右依此为:闫超杰,段博伟,汪泽星,杨浩然,高唐堂,戴永圣,杨帅,宣浩)
此次南京博物院之行,三下乡团队对后续深入乡村开展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指明了方向。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深深的思考以及沉甸甸的责任感,即将奔赴乡村一线。他们决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探索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用实际行动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蕴含在乡土深处的文化力量“兴”起来,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探源中华文明,汲取前行力量,“知行”团队的文化赋能实践之旅,正扬帆启航。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