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西外学子三下乡:非遗弦歌代相承,五育并举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
    来源:李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要求,推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在基层落地生根,在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奔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县文化馆采访国家级二级演员、二人台传承人刘美兰。通过面对面访谈,志愿者们深入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并在刘老师指导下开展初步学习与体验,探索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与乡村振兴中的融合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刘美兰老师 陈静涵供图

  在访谈中,刘美兰老师娓娓道来“府谷二人台”的前世今生。她指出,这一艺术形式最初源于民间自娱自乐的“打坐腔”,在明清时期逐渐吸收秧歌、高跷、道情等姊妹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戏曲雏形的民间小戏。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到了清同治年间,由于河曲广大劳苦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口外,吸收融化内蒙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

  “它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用方言唱出柴米油盐、唱出喜怒哀乐。”刘老师强调,府谷二人台不仅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承载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刘美兰老师特别指出,尽管时代在变,但“地方味道不能丢,传统韵味不能散”,这是非遗创新必须坚守的底线。

  作为全国较早将非遗引入校园的传承人之一,刘美兰老师自2013年起便推动“府谷二人台”走进当地5所中小学,开设特色美育课程。谈及传承困境,刘老师坦言,随着专业化程度提高,演员培养周期长、舞台年龄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以前是‘人人能唱’,现在是‘专人专演’,人才断层成了最大挑战。”表演会受到年龄限制,虽然戏曲演员受年龄影响相对较小,但舞蹈演员四五十岁就难以再登上舞台。为此,她坚持“从娃娃抓起”,并联合社区、老年大学开展“老幼共学”活动:老年人传授经验,青少年学习技艺,形成代际传承的良性互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刘美兰老师合影 陈静涵供图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人身上的文化。”刘老师寄语青年:“希望青年不仅做学习者,更做传播者。把在课堂上、田野里学到的故事带出去,让更多人听见府谷的声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正是铸魂工程的重要一环。新时代的青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更是传承者。非遗从来不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每一朵浪花都在寻找下一滴水珠的汇入;乡村振兴亦不是简单的经济账本,而是一场“以文化人、以艺育心”的接力长跑。青年应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堂开在田野间,在“老幼接力”的非遗传承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根基,找到服务乡村的支点,找到青春奋斗的坐标。                                                                                                                                                                     通讯员: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