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略,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当中,在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奔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滨河路社区以及府谷文化馆通过辅导社区儿童、采访基层干部、对话非遗传承人等形式,探索文化赋能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许书记合影 陈静涵供图
在7月18日上午,实践团在滨河路社区辅导作业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对滨河路社区徐书记进行了采访。徐书记详细的介绍了社区"向日葵"公益课堂的运作模式。徐书记介绍道,“我们的公益课堂不仅仅是托管服务,更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平台。”该课堂自2019年启动以来,系统性地将剪纸、面塑、腰鼓等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育培养模式。在德育方面,通过红色电影放映培养家国情怀;智育方面,由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课业辅导;体育方面,引入安塞腰鼓等传统体育项目;美育方面,创新性地开设碳金粉画课程;劳育方面,则通过手工艺制作培养动手能力。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徐书记介绍,社区还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路径。通过开设非遗直播间,将学员制作的剪纸、面花等手工艺品销往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既增加了居民收入,又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然而,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项目的深入发展。社区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共同推动这项文化传承事业。
当谈到面临的困难时,徐书记坦言:“资金短缺是我们最大的瓶颈。但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成长,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府谷二人台传承人合影 邵珥晴供图
带着从社区获得的启发,实践团成员前往府谷县文化馆,采访国家级非遗府谷二人台"传承人李月琴老师。李老师现场表演了一些经典曲目,婉转的唱腔、生动的表演,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这项艺术的魅力。“二人台唱的是老百姓的生活,传承的是乐观向上的精神。”李老师动情地说。谈及传承困境,李老师表示:“现在年轻人愿意学的太少,我们需要创新形式,比如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来吸引年轻群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刘美兰老师合影 陈静涵供图
下午,实践团成员再次来到文化馆,采访另一位二人台传承人刘美兰老师。刘老师从历史角度详细讲解了二人台的发展历程。“二人台最初是河曲民歌的‘打坐腔’,后来吸收秧歌、高跷等艺术形式,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地方小戏。”刘老师如数家珍地介绍道,“特别要强调的是,府谷方言是二人台的灵魂,创新不能丢掉这个根本。”刘老师认为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了解家乡文化。刘老师从2008年就开始走进校园推广二人台,她负责5所学校的二人台教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传承需要代代接力,既需要老一辈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人的创新。新时代青年唯有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把课堂知识转化为乡土实践,把青春热情注入文化血脉,方能在乡村振兴的广袤舞台上写好“五育并举”的时代答卷,让非遗之花在老幼接力中常开长盛,代代相传。青年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共同书写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篇,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