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联动,解码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之钥
实践首站,团队先后走进杨刘村、淮滨社区等村委及社区,与基层干部展开深度对话。高潮村村支书向队员们介绍了当地通过"党建+合作社"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经验,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樊庙村则聚焦人居环境整治,通过"积分制管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淮滨社区,团队了解到当地以"智慧社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在塌陷区治理区域,团队实地参观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水上光伏板下,鱼虾养殖池波光粼粼,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增收"的双重效益;蘑菇种植基地内,数字化温控系统精准调节菌包生长环境,日产鲜菇超100公斤;葡萄、火龙果、蓝莓等种植基地则通过"采摘经济+电商直播"拓展销路,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就业。"我们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深加工产品,让蓝莓附加值提升了3倍!"在蓝莓种植基地,负责人向队员们激动的说。实践团还走进米面加工基地,了解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化升级的转型故事。队员们结合所学知识,为基地设计成本管控方案,获企业高度认可。


为全面掌握乡村振兴成效,团队设计涵盖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生活等维度的调查问卷,累计走访农户200余户,收集有效问卷186份。调研数据显示,超8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反映出青年人才流失、农业技术培训不足等共性问题。"孩子们的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杨刘村老党员张大爷感慨道。在村头,队员们与村民围坐畅谈,记录下对乡村教育的期待、对医疗保障的建议等民生诉求。

实践尾声,团队来到三里沟大屠杀纪念地开展红色教育。在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当地党史研究员讲述抗战时期军民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助力乡村振兴,更要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团队负责人黄岩翔同学在心得体会中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