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成为时代课题的背景下,乡村振兴如何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5年7月23日-7月24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嘉”乡行者实践队以云端筑“绿”梦,“碳”寻振兴路为主题,走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开展实地调研。后洋村作为“三库+碳库”理念的实践典范,以其独特的生态循环模式和家庭林场创新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实践队通过走访、座谈与亲身体验,探寻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动能,书写了一曲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乐章。

活动伊始,实践队抵达后洋村,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了“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生动展示了后洋村如何将森林资源转化为“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实践路径——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粮食生产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和碳汇能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
在与驻村书记的访谈中,实践队了解到后洋村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策略与成效。后洋村创新“三产联动”发展路径,一产依托高山土豆、林下药材种植;二产引入三杉生物、伊利奶源供应商;三产打造康养酒店、研学基地等业态提高农民创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人才振兴不仅助力后洋村实现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更激活了乡村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以“林下经济”为主题。实践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后洋村的林下种植基地。茂密的杉树林中,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瞬间被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包围。“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城市的十数倍以上,堪称天然氧吧,”讲解员指着参天杉树介绍道。在杉木荫蔽下,一片片金线莲正茁壮生长。“金线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的功能。”讲解员解释道。这种林药共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穿过郁郁葱葱的杉木林,历经三十余年光阴,方能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象征着绿色发展理念的生生不息。
随后,实践队来到黄振芳家庭农场。与农场主交流碳汇造林、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协同经验。农场主黄振芳的儿媳妇为实践队展示“碳汇造林”成果,农场通过“以短养长”模式,在速生林中套种经济作物,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增收。



后洋村的实践为“两山”理念提供了微观样本,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单选题,而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技术赋能和群众参与实现共赢。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乡村振兴既是责任,也是机遇。正如实践队队长所言:“当青春的脚步踏上乡野的土地,知识的种子便有了生长的土壤。”
离开时,队员们回望后洋村层层叠叠的绿意,心中已播下思考的种子——如何将这里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案?如何让更多乡村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答案或许就在脚下这条“碳”寻振兴的路上,等待更多行者用实践去书写。(撰稿:张子怡、张雨欣、郑芷炫;摄影:佘麟洁、刘慕娴、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