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河海大学法学生暑期踏访校友足迹绘制职业图谱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河海大学
为献礼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系统梳理法学校友职业发展路径,2025年7月至8月,河海大学法学校友职业发展调研团在南京、苏州、长沙、常熟、天津等地开展了主题为“大哉河海,共迎百十”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通过校友返校座谈、深度访谈、一线岗位体验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素材,为拟编纂出版的《河海法学校友职业图谱》奠定基础,旨在为在校法学学子提供切实的职业规划参考。
 
返校座谈:校友聚首话十年成长
 
7月26日,河海大学法学院2015届校友毕业十周年返校座谈会在该校举行。数十位活跃在司法机关、知名律所、企业法务、政府部门等多元领域的校友重返母校,分享十年职业历程。校友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从职场新人到业务骨干的蜕变。法院系统的校友强调了复杂案件对思辨能力的锤炼;企业法务负责人分享了法律知识转化为合规价值的实践;公共服务领域的校友则突出了坚守初心的重要性。多位校友一致认为,河海大学法学院扎实的专业训练和培养的逻辑思辨能力是其应对挑战的基石。作为在校生代表参与的调研团成员表示,校友们多元的职业路径展现了法律专业的广阔前景。

深度访谈:多元路径探职业真知
 
座谈会后,调研团成员分赴苏州、长沙、南京等地,深度访谈多位不同年代、领域的杰出校友。在常熟市司法局虞山司法所,所长何丽华(河海大学法学院2005届)回顾了从法院速录员到基层负责人的二十年历程。疫情期间,她通过法考强化专业,并组建团队提升服务效能,用“实事求是”的河海精神扎根基层。“夯实专业根基,锤炼沟通协作能力至关重要。”何丽华寄语道。在苏州海关缉私分局,警长王涛(河海大学法学院2005届)分享了从公证处、辅导员到缉私警的转型。“大数据分析是案件侦破的核心,”王涛强调,“掌握‘法律+大数据’等复合技能,关注涉外法治等前沿领域是关键竞争力。”对在校生,他给出拓展知识结构的建议。在长沙,铜仁学院副教授袁记平(河海大学法学院1999届)分享从国企法务到讲台的转变。“精通专业更要兼具人文素养,”袁记平指出,“技术无法替代法律人的价值判断。”他鼓励学生理解司法对社会价值的引领。北京德恒(无锡)律师事务所律师叶镕蓉(河海大学法学院2020届)分享了深耕环境法五年的经验。“唯有持续深耕专业,锻造核心竞争力,方能立足。”叶镕蓉认为,河海培养的文献检索与逻辑表达能力是其优势。

岗位体验:一线实践悟法律真谛
 
为获得职业一线认知,成员们深入法律机构实践。在常熟市人民检察院和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检察院,成员们参与了案卷整理、证据链梳理、文书校对等工作。面对庞杂的卷宗材料,成员们亲身体验到检察工作对细节的严苛要求和对程序正义的恪守,直观理解了“公平正义”的实现过程。同时,在北京京师(南京)、德恒(南京)、江苏圣典、国浩(南京)等律所,成员们协助进行法律检索、草拟合同文书、记录客户需求等。不同律所虽各有侧重,但对快速响应、精准表达、专业功底及商业理解能力的要求普遍较高。成员们体会到,将法律条文转化为解决方案是实务核心,沟通能力与专业素养并重。这些沉浸式体验使课堂知识得到检验,记录下的观察与体会成为构建职业图谱的宝贵素材。
 
河海法学校友职业发展调研团此次暑期实践,通过深入访谈、岗位体验和问卷调查,系统探寻并梳理了跨越不同年代、领域的校友职业智慧。值此百十校庆,团队期望将汇聚的经验凝结于《河海法学校友职业图谱》,为在校法学学子认识职业世界、规划未来发展提供源自实践的参考。(通讯员 李文娜)】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