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丹心照荆楚|认识大别山精神普及度:调查采访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荆楚丹心,薪火江城”小分队
  荆楚大地,红色基因流淌千年。作为这片土地上璀璨的精神瑰宝,大别山精神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赤诚与担当。为了更真切地触摸这份精神在当下的温度,了解它在民众中的普及图景,“荆楚丹心,薪火江城”小分队踏上实地采访之路,与不同群体面对面交流。透过他们的讲述与感悟,一同探寻大别山精神如何融入日常,又在新时代焕发着怎样的生机。
  (一)    镜头一:
  在湖北军民抗战博物馆内,我们与两位驻足参观的市民聊了聊。30岁的张女士正对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场景复原模型拍照,她坦言:“上学时课本里学过这段历史,但具体到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只知道大概和军民团结、顽强斗争有关。”一旁王女士接过话:“我老家就在大别山区,从小听长辈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有多不容易,这精神就是要一代代传下去。”当被问起是否能准确说出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时,两人都表示“了解不够深入”,但认为这样的博物馆展览很有意义,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

  (二)    镜头二
  颐养中心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下棋。听说聊大别山精神,82岁的周爷爷打开话匣:“我小时候住大别山脚下,常听红军打游击的事。有次敌军搜山,村民连夜把伤员藏地窖,自己假装干活,啥也没说。”他还展示了自己身着戎装的英姿照片。旁边的陈奶奶擦了擦眼镜接话:“我父亲当年给红军送信,走悬崖小道,半夜防野兽。他总说跟着队伍干,日子才有盼头。”她还介绍了一旁轮椅上曾上战场的百岁老战士。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讲着军民互助的事,话语真挚,让大别山精神更显厚重。

  (三)    镜头三
  伏虎山烈士陵园的树荫下,三位老人摇着蒲扇乘凉。说起大别山精神,76岁的张奶奶望着不远处的纪念碑,声音低沉:“当年多少大别山里的娃子,揣着几个窝头就上了战场,为的就是让后人过好日子。”“可不是嘛,”身旁的孙奶奶接过话,“我娘家舅舅就是从大别山参军的,最后牺牲在那里。他信里总说,战友们哪怕只剩一口气,也得往前冲,这就是信念啊。”坐在中间的80岁李奶奶点点头:“现在日子好了,可不能忘了这些。大别山精神不就是守信念、敢担当、能吃苦吗?得让小辈们多听听这些故事。”风拂过松柏,老人们的话语伴着蝉鸣,格外有分量。

  (四)    总结
  从湖北军民抗战博物馆里参观者的模糊认知,到颐养中心老人口中鲜活的军民故事,再到伏虎山烈士陵园里长辈们对精神内核的凝练——这场实地走访让我们看到,大别山精神在不同代际间有着不同的印记。老人们用亲身见闻诠释着它的厚重,年轻人则带着好奇探寻它的过往。无论认知深浅,这份扎根于荆楚大地的精神力量,始终在时光里传递着信念与担当。而如何让这份力量在新时代更鲜活地流动,或许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答案。
  作者:杨浩 王锦文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