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查提升基建兴村值
实践团队追随习总书记在齐齐哈尔的脚步,联合中国一重、哈尔滨音乐学院深化党建联建机制,以红色纽带串联产研艺协同,让党建联建的活力在三方合作中释放。在参观中国一重的机械生产车间时,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到“大国重器”的硬核实力与“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刻着“中国制造”印记的重型装备,深刻体悟“大国重器” 背后的硬核实力 ——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轧机装备到支撑重大工程的高端铸锻件,这些不仅是中国基建跻身世界前列的鲜活注脚,更暗藏着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回溯中国一重从“工业救国”到“科技强国”的跨越历程,三方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在红色基因的共鸣中凝聚共识:党建引领下的产研融合、艺工协同,正是激活创新动能的核心密码。团队尤为关注其如何将高端装备技术下沉至县域基建领域:比如为乡村水利工程定制的耐腐蚀泵阀、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研发的智能化生产线,这些“大国重器”的“轻量化”应用,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探访明晰基建民生基准值
实践团队跟着总书记考察基建的脚步,走进泰来县旧居民区,聚焦交通基建、道路建筑等领域,通过入户走访、问卷发放等方式开展调研,累计覆盖近30户居民,从道路、房屋、物流建设三个维度全面摸排当地基础设施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旧小区改造成果及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满意度较高。近年来,泰来县持续发力乡村基础建设:村街道路平整宽敞,大幅提升出行便利性;物流体系高效畅通,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道路施工标识规范,交通噪音影响得到有效管控,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调研中,团队成员与施工单位负责人、一线作业人员深度交流。施工方详细介绍工程进展、节点完成情况及后续部署,团队结合专业理论就“管道排水量与改造后绿化适配性”等技术方案提出疑问,施工人员逐一专业解答。通过系统梳理分析现场信息,为后续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助力改造工程高效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基建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