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为深入挖掘渭华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坚定信念,引导青年一代在历史回望中筑牢理想根基、厚植爱国情怀。7月19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道桥与建筑学院“青焰渭华寻迹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8人,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前往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陵园肃穆,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气节
踏入王尚德烈士陵,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笼罩了每一位队员。陵园内松柏苍翠,静静守护着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高耸矗立,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队员们自觉放慢脚步,收起往日的嬉笑,神情庄重地沿着陵园小径前行,生怕惊扰了这份跨越百年的宁静。
在王尚德烈士的事迹展板前,队员们驻足良久。通过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大家深入了解到王尚德烈士早年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在渭华地区秘密组建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程。尤其是当听到讲解员讲述他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事迹时,不少队员眼眶湿润。这种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让队员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为了信仰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气节,内心的敬意与震撼油然而生。

二、墓碑寄情,从薛守正烈士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错落有致的墓碑群中,队员们意外发现了此前通过史料研究了解到的薛守正烈士的墓碑。当熟悉的名字与眼前冰冷却庄重的墓碑重合,队员们的心情愈发沉重。大家围在墓碑旁,轻声诵读着墓碑上镌刻的烈士生平,那段尘封的历史再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薛守正烈士在青年时期便投身革命洪流,参与组织当地农民运动,为唤醒群众意识、壮大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最终在与敌人的斗争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一位队员在参观日记中写道:“以前在书本上看到薛守正烈士的事迹,只觉得他是一位值得敬佩的英雄;如今站在他的墓碑前,才真正感受到‘烈士’二字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份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通过与薛守正烈士墓碑的“近距离接触”,队员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革命先烈的了解,也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到了奋进的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要以薛守正烈士为榜样,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以实际行动传承先烈精神。
三、名录凝魂,于烽火岁月记忆中厚植爱国情怀
在烈士名录墙前,队员们停下了脚步。墙上密密麻麻排列着一排排烈士的名字,有的名字清晰完整,有的名字因年代久远略显模糊,还有的名字甚至只留下了“无名烈士”的标注。但正是这些名字,共同构成了渭华地区革命历史的鲜活脉络。队员们凝视着名录,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或许是朴实坚韧的农民,或许是心怀理想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他们毅然放下个人安危,投身革命斗争,用青春与热血践行了“为民族解放奉献一切”的誓言。
“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有信仰的生命。”团队负责人在现场动情地说道,“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我们必须永远铭记他们的付出。”凝视着名录墙上的名字,队员们的爱国情怀被深深触动。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探访让自己对“爱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始终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守护好、建设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家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