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学习 > 经济管理

就回归20周年 论香港企业变化以及未来20年面临的发展机遇等问题

适逢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与香港品牌发展局首次在北京联合举办的香港品牌节活动于6月27日拉开帷幕。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亚洲及内地经济实力不断提升,香港在全球的金融地位也日益显著。借此次展会,就回归20周年,香港企业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20年面临的发展机遇等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香港品牌发展局主席黄家和先生。

《中国经营报》:“香港品牌节”此前已在武汉、厦门、重庆、哈尔滨等内地多个城市成功举办,为何今年选址北京?有何重要意义?

黄家和:此次展会为期6天,共设有近300个摊位,主要为香港名牌、服饰美容、健康产品及食品、生活家居精品、“香港品牌节·北京”及“狮子山下——摄影艺术展”等7个展销及展示区。

香港回归20周年,在北京举办香港品牌节具有特殊意义。展示香港中小企业的品牌、20年前后的变化,希望把多年来的努力成果让北京人民了解。推广香港品牌集体形象的同时,也是香港企业打开华北以及全国市场的庞大商机。

《中国经营报》:回归20周年,香港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黄家和:香港回归20年来,企业发展迅速,有成功也有失败。从2003年内地和香港签订CEPA协议之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增多,发展提速。内地庞大的市场是港企的商机,香港利用自身优势,和内地合作,互利共赢。同时,来自自身、内地、国际等各方的竞争,促使香港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速,人才培训、企业管理等方面和20年前相比完全不同。当然,期间也有部分中小港企因无法抵抗竞争压力而退出市场。从整体来看,香港企业一直在向前发展。

《中国经营报》:未来20年,“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会给香港带来什么?

黄家和: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是一个拥有七百多万人口的城市,未来要提升竞争力,靠单打独斗能力达不到,除了自身的金融、法律等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外,政府提供的很多机会和支持非常重要。国家的支持是香港的“强心针”,没有后盾,香港快速发展很难实现,现如今投资渠道已经逐步打开,“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会给香港带来很大商机。同样,大湾区有1500万人口,庞大的市场打通后,交通物流、金融等方面的企业入驻,会让香港面临诸多机遇。

《中国经营报》: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主要遇到哪些难题?

黄家和: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的语言、金融系统等存在差异,如何把现有的经验引进到这些国家,存在一定难度,非一朝一夕便可做到。此外,受限于对当地的人文、政策等方面的了解,部分中小型香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比较“胆小”,迈出第一步首先需要克服保守心理,下“决心”。

《中国经营报》:对香港经济转型,朝着多元化发展有哪些思考?

黄家和:一定要变,要创新。全世界都在进行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等带来的高效产出,让香港面对来自各方的竞争。目前香港面临工人短缺的问题,不进行科技创新代替人工,香港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两年前,香港成立了创新科技局,目标是把香港打造成拥有创新科技的城市。未来,参与“一带一路”等多方面带来的发展机会,香港企业一定要有国际思维,否则会落伍。除了输出,香港也希望引进更多新科技、新思维、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