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学习 > 经济管理

中国制造业海外投资东进还是西进摇摆不定

2013年12月18日,《世界经理人》“2013中国十大管理实践论坛”在广州成功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美国商务部主管国际贸易事务前副部长弗朗西斯科·桑切斯(Francisco J.Sanchez)先生、三叶集团(SoZo Group)行政总裁郑礼明先生等学政商三界的重量级嘉宾,聚焦“中国企业海外扩张”,为现场的300位出口企业高管和通过视频参会的800家企业的代表,深入浅出地阐析了中国制造业海外投资之道。
投资美国
  2013年1-11月,中国非金融类直接对外投资同比增长28.3%,而对美国投资的增长竟然高达232.2%,美国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之若鹜的目的地。然而,正如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所说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率比较高,许多企业赴美投资不是碰壁受挫,就是折戟沉沙。对此,桑切斯表示,万事开头难,回想32年前,当美国企业开始对中国进行投资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美国企业对中国内地知之甚少,因此挫折失败也屡见不鲜,随着时间的推移,凭着学费买来的教训和实践得来的经验,美国公司才逐渐适应了中国市场。
三叶集团行政总裁郑礼明先生(左)、美国商务部主管国际贸易事务前副部长弗朗西斯科·桑切斯先生(中)与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杨琳女士(右)
  桑切斯认为,如今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上述美国公司同样的过程,为了成功驾驭这个过程,要做好两件事。首先,要敞开心胸,用全新的眼光去发现、去探索,不仅要观察美国,更要审视自身。企业的经营环境从熟悉变为陌生,企业家的经营知识从已知变为未知,这就要求企业家去挑战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去质疑原有的经营假设。正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重复自己擅长的事情、倾向于复制原先的成功模式,挑战自我就变得更痛苦、更困难。不要指望在中国运用自如的方式在美国也同样行之有效,大到与政府打交道的方式,小到管理员工的方式,都要从头学起。
  桑切斯提醒中国企业家,要做到“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关键就是找对人、用对人,特别是顾问团队。一定要找熟悉当地情况和行业知识的、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从业机构和人士,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关公司等。“中国企业应该注意避免任人唯亲的倾向,找律师这种极为专业和重要的合作伙伴,一定不能亲戚找亲戚、熟人托熟人,否则找来的人可能不具备代|理特定项目的资质”,郑礼明补充说。
  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杨琳女士则以丰富的从业经验与参会企业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中国企业喜欢“跟风”、“随大流”,在海外投资上也不例外。企业家一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到美国投资?赴美投资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少企业家去美国投资是为了绿卡,这是不能与企业经营发展混为一谈的。还有的企业家一拍脑袋就作决定了,而随后的一系列决策都缺乏慎重考虑,比如,对尽职调查不够重视或者草草收场,这都蕴含着巨大风险。而只有真正专业规范的企业才会收获成功,杨琳曾经亲自与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的负责人做过交流,正因为万达尊重国际化的商业规则,前期准备周密充分,中期操作规范专业,后期整合深得人心,保留了原有的管理团队,所以在收购完成后几个月就实现了盈利。
  从评估选址到落地生根
  三叶集团行政总裁郑礼明先生近年来一直活跃在中美经贸合作领域,奔波于两国之间,致力于推动两国贸易和投资的发展,特别是带领三叶集团提供专业和科学的咨询服务,帮助多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安家落户”。在他看来,开放心态是基础,找对顾问是前提,但是距离最终成功在美国落地,中国企业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
  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对投资建厂的区位选择。郑礼明认为,许多中国企业无法科学地比较不同地区的建厂条件。为了促进就业、拉动经济,美国各州政府在“后危机时代”争相加大招商力度,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措施,招揽外国企业入驻。但是,各州情况大相径庭,优惠措施五花八门,所以外来者一时间眼花缭乱,无从选择。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收到美国地方上发出的建厂成本和优惠条件之后,直接把这些指标拿来横向比较。殊不知,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有回旋的空间,而且各个州的回旋空间大小不同,这些东西都不是纸面上能反映出来的。以税收为例,有的州可能纸面上给出的税收不是最低,但经过谈判,它们可以给予税收返还,比如在企业缴税一年之后,给予返还,或者选择性征税,对部分业务予以免税。”郑礼明介绍说。
  在帮助全球最大的精密铜管制造商—金龙铜管集团在美选址时,三叶集团根据客户的需求,向符合初选条件的五个州中的62个城市发出了项目邀请书,随后相继收到了大多数美国城市争取项目的标书。接下来,三叶集团就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步骤,从土地和物业成本等直接投入,到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融资便利、贷款利率等支持条件,再到现金补贴、劳动力培训补贴、税收减免和递延等优惠政策,对投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经过仔细的挑选,阿肯色州和阿拉巴马州最终入围。而郑礼明还想争取更多的优惠,于是他发起并成功推动阿拉巴马州通过一项法案,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金龙集团在美投资建厂期间优厚的补偿。郑礼明同时强调,赴美投资争取最大限度的优惠无可厚非,但中国企业要想站稳脚跟,还必须依法纳税,关爱员工,保护环境,倡行公益,回馈社区,学着做好美国社会的企业公民。
  美国社会对企业的透明度要求较高。赴美中国企业应该与员工、供应商、顾客、公众、政府等各个利益相关群体进行积极的交流。中国企业家,不但要走出大门,走进社区,与各界人士广交朋友;还应该主动敞开大门,展示自己的企业成果和对社区的贡献,打消当地居民对中国企业的疑虑和成见,针对他们的诉求进行持续和充分的沟通。
  赴美投资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步骤,评估投资环境,搜寻与项目最佳匹配的区位,在享受优惠政策、获取政府支持、赢得社区民意的同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东进,还是西进?
  与桑切斯和郑礼明提倡东进美国不同,林毅夫教授主张西进非洲。他认为,劳动力成本高企使中国制造原先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应该遵循历史的经验,向劳动生产率相近、但工资低很多的海外转移。非洲是能承接中国1.5亿制造业岗位转移过去后工资二十年内不发生快速上涨的唯一地方,是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转移的最好一站和最后一站。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左)与环球资源企业事务总裁兼《世界经理人》出版人裴克为先生(右)向参会企业家亲切致意
  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中国经济着力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面对成本高企、需求升级、出口受阻的挑战,何去何从?在全世界最发达和最不发达的两大区域—美国和非洲,优势各异,机会并存,风险同在,应该如何选择?
  在此不妨先用投资目的地资源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林毅夫指出,非洲的工资水平大致相当于中国的1/10,所以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很高的吸引力。虽然美国的生产率超过中国,但其相关产业的劳动力成本约为中国的5-6倍,这是不是意味着在美国建厂难有作为呢?也不尽然,参加论坛的许多企业家与郑礼明的观点一样,正在寻找用自动化生产方式化解这个难题的办法。
  能源开支也是制造类企业不可忽视的成本,如果它在成本结构中居于前列,正如桑切斯所说,由于页岩气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因素,作为廉价能源提供地的美国是值得考虑投资的。郑礼明举例说,三叶有一家生产陶瓷纤维的客户,在内地夏季用电高峰的时段饱受拉闸限电之苦,而且需要48小时才能恢复生产,在美国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靠近目标市场才是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考量。许多企业当前已经在美国市场拥有可观的业务量,有的因为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有的因为供应链效率不佳,市场响应不力,开始考虑赴美建厂。郑礼明表示,企业跟着市场走固然不错,但企业家要有更长远的眼光,现在所做的投资不应该仅仅关注现在的市场,更要瞄准五年后、十年后的市场,如果美国是你公司未来的市场,就该到美国投资。
  有参加论坛的企业家提出,制造业转移是否会在中美两国之间不断循环?桑切斯中肯地指出,一个发达的、文明的社会往往是椭圆型或橄榄型的,中产阶级就是这个社会的主体;现在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瞄准的是成熟的美国市场,服务的是美国的2亿中产阶级;而十到二十年之后中国中产阶级的人口将是美国的两倍,对中国企业而言,现实的选择是在中国和美国都需要投资。沿着桑切斯的逻辑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随着人口红利期的到来和大量具有一定|购买力人群的形成,非洲作为另一个拥有10亿消费者的市场,同样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