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学习 > 经济管理

“奶酪”引发的品牌保卫战

外资早对中国企业虎视眈眈,只不过由于目前政策禁止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转让给外资,因此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介入,更多的是走"迂回路线"。对于一些质地良好的非上市公司,外资则早已祭起了收购的大旗,娃哈哈和乐百氏实际上就是法国达能麾下重要的两颗棋子。
    面对失踪的奶酪,企业应对并购,首先要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这是合作的首要条件。作为同与达能合资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就做得比较成功。娃哈哈比乐百氏早几年抢占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并牢牢占据家门口的浙江市场,销售额占了总销售额的10%以上;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并成为主要的利润源。当时乐百氏也考虑上碳酸饮料,叫"今日可乐",但最后放弃了,错失发展良机。作为资本方的法国达能,应该说并未有意识地厚此而薄彼。曾与娃哈哈平分秋色的乐百氏因资金困顿而收缩拳脚,合资谈判自然失去了重量级筹码,不得已在资本控制权上一让再让。科龙的这一变化则用了仅仅四天。
    其次,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品牌。对于两者先后与达能合资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入选2001年度中国经营大师的娃哈哈总经理宗庆后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合资中的"三个坚持",即一是坚持合资不合品牌,且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必须有偿付费;二是坚持"娃哈哈"全权经营;三是坚持凡合资企业中无论在职或退休员工不丢弃一人。宗庆后对外资的态度是:"在外来资本的肥沃土壤上,长中国品牌的大树。"他认为,在国际经济大融合的今天,尤其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放弃外来资本无异于放弃发展机遇。但如何与外来资本联姻却越来越需要高超的技巧。娃哈哈的做法是:合资方式、资本构成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制衡;对投资者负责,让股东有好的回报,最终实现双赢。的确如此。
    乐百氏原总裁何伯权面对失去的奶酪感慨:"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上的第一课。"当然这也是给所有企业经营者们上的绝好的一课,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应对此自问:"谁动了我的奶酪?如何寻找新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