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生活网 > 大学生新闻 > 大学生村官

以产兴城 以业聚人

辽中位于辽宁的中心,以“辽郡以西、辽水以东,宛在中央”之意而得名。地处辽河流域,平畴百里,田肥土沃。粮食、果蔬、花卉、淡水鱼养殖、畜牧业等主导产业竞相发展,构建了种、养、加协调发展的农业格局,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宛如北国江南。

距离沈阳中心区52公里,辽中在沈阳1小时经济圈内,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叠加互动的先导区域和钻石节点。

2016年,辽中县撤县设区,成为沈阳最年轻、面积最大的区。由县变区,辽中的城镇化建设步入快车道。

辽中区刚成立就获得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试点以来紧紧围绕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部署,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要求,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

辽中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是什么?辽中区委常委、副区长张新波一语道破:“辽中抓住区位发展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入数字乡村建设,用产业振兴助推新型城镇化。”

资源变产业,农民增收快

地处辽河下游冲积平原的辽中区,农业资源丰富。全区有55万亩水稻,是国家优质北方粳稻主产区,是重要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产粮大县。辽中大米素以米粒晶莹透明,蒸煮时饭粒完整,柔软油润,浓香持久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来到辽中,不但要品尝辽中大米,更要品尝“留芽米”。“留芽米”是沈阳市万谷园米业有限公司经过10年时间研发出来的产品,有与普通大米不同的加工工艺,通过“留胚”生产工艺加工,保留80%以上的胚和糊粉层,因此“留芽米”被称为“营养米”。

“万谷园品牌在广东大米市场覆盖率达80%,年销售12万至13万吨。有了品牌效应,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的农民每吨粮可以多卖150元,每亩地按1400斤产量算,可增加效益105元。”公司董事长刘书艳对自己创立的品牌深感自豪。2019年,万谷园牵头成立沈阳市首家“水稻产业化联合体”。两年发展会员100多家,完成优粮收购20.8万吨、收购总额6.74亿元,带动农户1.35万户,农民增收总额4360万元。

辽中的牛产业真是“牛”。全区存栏33万头,几乎达到人均一头牛,饲养量排在全国非牧区第一。加工牛肉7万吨,占全国的1%。辽中的牛价甚至影响到全国。

肖寨门镇新建的辽寨牧村肉牛养殖园区规划年养牛5万头。养牛大户林立涛的牛棚里现存栏470多头,他告诉记者:“牛已经养殖5个月,预计6月育肥上市。养殖11个月,平均每头增加收入4000元至6000元。”

肖寨门镇镇长李明向记者介绍,养殖园区有效对接大型屠宰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企业,并将规划建设占地280亩的肉牛交易中心,打通肉牛产业链上下游,做大、做强、做优辽中牛全产业链。

辽中的大米、牛、鱼、玫瑰、设施农业等产业形成链条,区域特色明显,“东文旅、南养殖、西林果、北渔蔬、中种植”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明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辽中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迈进。

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市民,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需要配套政策支持。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辽中区坚持问题导向,把影响和制约农民进城的政策、产业、公共服务等问题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寻求城镇化建设新路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开展户口手续容缺办理,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缩短办理时限。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扶持。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全区29所学校组建5个教育集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接二“链”三,三产融合发展

数九寒天,客人来到温暖如春的大棚里采摘草莓,累了可以在园区里喝一口菊花茶,吃一块儿玫瑰花饼,这是位于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后岭村的汉夏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园里的景象。如果是夏秋季到园里,还可以看到五味子、白鲜皮等40多种中草药,五颜六色的草药花竞相开放。

这是一个集中草药健康养生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由汉夏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建设。合作社理事长于东霞原来主要种植、加工五味子,她向记者介绍:“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辽宁规模最大的辽五味标准化现代化栽培产业示范基地,在带动辽中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速三产融合,创新康养农业运营模式。将解决当地农民就业500人以上,带动创业200人以上,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

在六间房镇马三家村,一座占地500亩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即将拔地而起,将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四季产花。当地将以此为基础建设网红“玫瑰小镇”。

“这座高标准日光温室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玫瑰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玫瑰小镇’建设分三期,将建成功能设施完善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村,为打造文旅新业态奠定基础。”六间房镇镇长赵立峰说,以马三家村“玫瑰小镇”为依托,规划沿107省道、102省道及马三家村至长岗子村公路一线,加快建设花卉种植产业带,放大“辽中玫瑰”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2020年受疫情影响,马三家村的玫瑰滞销,镇村干部因此成立了电商团队,帮助农户卖花。很多村民也学会了自己直播带货,70岁的村民魏殿清还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我种了20多年的玫瑰没有出名,直播卖花却让我出了名,关键还是我们‘辽中玫瑰’的品牌响。”

马三家村的电商探索拉开了辽中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序幕。2020年,辽中区举办了首批电商村集体上线启动仪式和电商村“五月有礼”线上活动启动仪式,全区130家电商经营主体实现线上销售额1.2亿元,全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建设,发展电商村20个。

辽中区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以开发区带动中心镇进而带动特色村,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打造“玫瑰小镇”“苹果小镇”“肉牛之乡”等特色乡镇。做活第一产业,接二“链”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三资”增值,建设数字乡村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既是群众利益关切点,也是监管重点,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近年来,辽中区以搭建智慧平台为突破口,以打造数字乡村为落脚点,着力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营数字化、阳光化、市场化,逐步摸索出“三资”监管的新路径,有力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前,从外地嫁进村的媳妇想重复领地很难核清,现在通过‘三资’清理,用大数据很容易就核清了。核清的土地就可以收取承包金,我们村仅靠这部分就收上来13万余元,避免了村集体资产受损。”辽中区蒲东街道腰荒地村党支部书记韦功喜告诉记者。

作为国家117个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之一,辽中区以数字乡村引领乡村振兴,从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生活服务三方面给予支持,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大的效益。

“数据录入后,街道的确权耕地、鱼池、林地总面积和发包情况等一目了然。”辽中区蒲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振军告诉记者。

全区开展网络平台录入工作,在226个核算单位中,已有201个核算单位开展了资源、账目录入,录入工作已完成60%。

实行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监管,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在账目上更加清晰、管理上更加科学,进而实现农村“三资”管理组织网络化、产权清晰化、监管多元化、运行阳光化、管理信息化。让村里主要领导在群众面前晒职、晒廉,交给广大农民一本明白账、放心账。

数字乡村建设唤醒了集体“三资”的沉睡状态。按照“转让经营权、拍卖使用权”的方式,对有条件、有价值的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处置,积极吸引外来客商投资,让村(社区)集体资源、资产合理回归市场。截至2020年11月末,通过平台完成交易53宗,交易额实现1028.36万元;通过平台盘活存量资源0.45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000余万元,实现资产保值增值0.57亿元。

辽中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勇表示,在“十四五”时期,辽中区将围绕沈阳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及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国家战略部署,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统筹城乡、一步到位”的要求,突出水系特色,构建都市田园型新城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