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什么呢,他笑这个孩子的梦想是喊来的。但因为梦想不卑微,夏花并不因为自己的不自量力而感到羞耻,反而因为自己的敢于作梦而为自己的勇气鼓掌。直到后来,她将目光放近,心放近,目标变得清晰而谦逊,夏花也会为自己的谦逊而鼓掌。生活仿佛因为自己给自己的鼓励而变得简单了许多。
午后的阳光有了一种慵懒困意的美丽,惺忪着梦呓的双眼,校园花开,花香将心事熬成经久淡雅的芬芳。隽永的秋冬气息在时光中弥漫,夏花吐息,原来青春、艺术、梦想、从未离开过。
在大学的日子,夏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安宁与祥和。每天为了喜欢而去做。捧着书穿行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任朝夕阳的光芒洒落在身上,夏花多想永远这样温润的生活。在安适的氛围里,夏花想到了曾经的老师同学,曾经的很多很多。掂量着“舍不得”三个字在心中的分量。所以在大学的第一个教师节夏花的问候通过话筒传递给了每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在夏花的心里,他们是自己青春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看见夕阳下的树叶被镀上金光,看见树叶在风中固执的摇曳,看见脱落的树叶随风起舞飞扬。拾起一枚,夏花怅然凝视着那颗大树,默默道曾经的那句话:树叶的离开是风的多情还是树的不挽留?你我的离校,是人生的催促,还是青春的不停留······?身形硕大,风趣幽默的老张,谈吐风雅,学识渊博的先秦老师,热情奔放知性美感的红梅老师,和睦慈祥乐于言笑的年级主任······他们像一缕缕和煦的暖风轻轻拂过夏花的人生,明媚而难忘。在这条路上,原本同在一列车厢,走着走着,他们便在夏花人生的一个驿站下车了。她趴在车窗口,一个劲地用目光追逐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而列车员却在一旁不停的提醒着她,“该关上窗户了,该关上窗户了。”于是窗户被关上了,而列车依旧向前不停的行驶着,又去到下一站,再次迎接她爱的和爱她的人们。
夏花想到了父亲,那个缄默、稳重、能够深切感受到他的爱而他却从未说出口的那个逐渐老去的男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男人的鬓角开始出现了缕缕的斑白。夏花尤记得父亲爱上了校园周边的一家小面馆,再送他上大学的那一天,就做了那家面馆的回头客,夏花记得父亲坐着的那个位置以及他埋头吃面的憨憨的样子。那个时候,夏花深刻的明白自己如花的青春是父亲一天天老去的代价换来的。把父亲送上车眼看着车子越走越远,那一抹花白在眼前呼啸而过,刺痛了夏花的眼,又想起朋友韫椟送她的《目送》了,龙应台在书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就是目送着他渐行渐远,并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夏花的眼睛湿润了,她吸吸鼻子,将双眼转向天空,让流出的泪水回流至眼眶。低头凝视者着手中的落叶,她有多想拿着它回到大树面前,挖一个小坑洼,将叶子埋进去,以此安抚叶子,它既是化为尘土也依靠着大树,以此安慰大树叶子从未离开它的怀抱。但她又知道,不可以,叶子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要追逐的梦想,而大树的希望也是叶子的远去寻觅属于自己的天空,哪怕知道代价是离开它身边。念及此,夏花松开了握着落叶的手让它随着风,打着转儿,跌跌撞撞的飞去风吹的方向,那个不知名的远方。或许这样才是彼此最好的选择。
夏花愣神之际,一个身着休闲装,身背蓝色双肩包的男生骑着单车向他迎面驶来,擦身而过的瞬间,男孩微笑示意,对上她的眸子,清澈,明亮,如湖中月亮涟漪阵阵中微透清凉。夏花的脸扉红了红,绽开笑靥以示回应。看着男孩远去的身影,夏花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不甚明朗的面容,那个清风,淡雅,不乏孩童天真的男孩子,那个总是宠溺的拍拍她的头,告诉她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大哥哥,夏花能够感觉到有他在的地方,天空当真变成了软软的棉花糖,就算塌下来也不会怎么样。哪怕那种奇妙温馨的感觉已经离开的太过遥远,但依然仿佛能够触摸到那温柔宁静的容颜。初恋的懵懂与青涩,没有回忆,没有忧伤,仿佛一首华丽的小提琴曲,点燃了夏花对平静,安稳,一切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她对男孩的爱如同她对生活,青春,人生,乃至生命的艺术的爱,至真至善至美至纯……
无疑,夏花热爱艺术。似初生的婴孩不愿放开母亲的手,似新生的草木不愿离开阳光的照耀,似干渴的旅者不愿放下绿洲的希望。是那样的迫切,那样的亟不可待。而在夏花的世界观中,艺术的领域是宽泛的,在她的认知里,维纳斯的雕像是美的,维纳斯的画像是美的,歌咏维纳斯的音乐是美的,书写维纳斯的字体是美的,撰写维纳斯的文章更是美的。因此,在夏花的眼中,雕塑、绘画、音乐、书法、文学一切精神食粮全然是艺术的包含。由此而生的,人的言谈,行为,生活更有甚者万物本身的存在就已是极大地艺术表现。徜徉在这美的海洋之中,夏花感受着生命的完整,因为艺术,因为梦想,青春由此绚烂绽放。
在这独特的艺术氛围当中,夏花渐渐受其熏陶,感知到《蒙娜丽莎》永远迷人的神奇微笑,拉斐尔笔下圣母的纯洁和圣子的纯真,米勒《拾穗者》描摹的底层人民的艰辛,丢勒以绘画母亲操劳积虑的真实面貌引起观者厌恶的情绪,告诉世人画的美并不在于描绘客体对象的美,王冕的《墨梅图》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古风情结,油画《父亲》沉重如山的父系情节,雕塑《祖国——母亲》的威仪与正义的感召。你欣赏江南佳人温婉风姿的时候,又怎能不忆起那巾帼不让须眉的红颜?
于书法,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纸砚是舞台,满载生命的律动。楷书当如泰山稳立,行书当如凛冽之风,草书当如龙飞舞动,或放浪形骸,或不拘于世,或温良如玉,或矫健飞扬。夏花的书法是爷爷亲笔传授,与一撇一捺之中,尽情享受书法的灵动。
夏花一直认为,这世间最有情的最能慰藉灵魂的,当属音乐。那种悠扬婉转,深澈清远的旋律,在时间的河岸上漂浮,大美到无言。可以让纷乱的心绪在瞬间沉静,亦可让平静的心湖荡起美丽的涟漪,人与音乐是雅客相逢。许多熟悉的歌曲总是会在不经意的刹那穿越纷繁的风景,翩然来到我们身边。在夏花的心中,真正动人心弦的音乐并非是霓虹幻彩那样闪烁虚浮,也不是要像东方明珠那般璀璨夺目,而是一份纯净的爱,朴素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感动,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一首来回弹唱的弦歌,夏花在歌声中学会了尊重与被尊重,每个人经历了山高水长的流年依旧可以做到不改初衷,就是对歌者最纯粹的肯定。那首弦歌,是在百媚千红的春光里独守一色,是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独觅一人,是在弱水三千的领域中独取一瓢饮。寂寞时,会如影相随,迷惘时,会不离不弃。任岁月匆匆,唯有音乐,似一树开在时光水岸的繁花,安静于现实一隅,春秋轮回,凡来尘往,永不凋谢。
夏花喜欢一句话,一个感情细腻的人可以把整个世界变得丰富起来。夏花对文字的热衷倾向于巫婆杜拉斯对写作的热衷,大声的呐喊,温柔的低语,因为欢喜或幸福,因为绝望或孤独。写作的杜拉斯是燃烧的威士忌,疯狂、热烈、陷落、沉醉。夏花爱看书,欣然理解安意如,三毛笔下流淌着的浅浅的忧伤与感动,品研白落梅笔下的哲理禅思,纳兰词的清新之风,满带朝露的湿润,青草的气息,正如徐志摩所说的“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催漫山的荼蘼非尽。”对《红楼梦》的追逐,夏花曾写道“潇湘沐婵娟洒泪,怡红迎西风长吁,渣滓浊沫是须眉,江山不及美人美,木石有缘姻无缘,金玉良缘又谁怜。”在黛玉含恨而终,宝钗身着凤冠霞帔在红头巾下嫣然而笑之时,夏花深知“空对山中高士晶莹雪,终难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真正内涵。果然,“尘埃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者,独宝玉而已。”看到的是现实的悲凉与人的悲哀。
在安静的大学里,夏花饱含着对艺术的热忱,在每一幅画作中寻觅情感,在每一座雕塑上感受震撼,在每一字帖上感知水墨中国的灵动,在每一本书上摸索心灵的家园。夏花感觉梦想正在起飞。
人生的终点,不是在山水踏尽时,亦不是生命结束时,倘若心中有满腔的热情以及一弯淡若清风,自在安宁的明月,又何惧人生迷离、艰难困苦?正如夏花所说,艺术与梦想就是一杯珍藏时光深处的佳酿,让所有热衷的人在如歌的岁月中交换杯盏,沾唇即醉。
《相逢是歌》中说“岁月流去无语,却留下许多有声之歌,供你我深深回忆。”那么,就让我们在歌声中微笑,让温暖的人生,腾飞的青春拥有如花的幸福。当真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